从现代归来的朱元璋_第一二八章 朱元璋:老四,你说咱修的洪武大典好不好?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二八章 朱元璋:老四,你说咱修的洪武大典好不好?[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就爱电子书] http://m.9atxt.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名字咱都想好了,就叫洪武大典!”



武英殿内,朱元璋给宋濂,宋讷两个人,说起修洪武大典的事。



尤其是说出洪武大典这个名字的时候,不由的有些停顿。



心中有着一些异样情绪升起。



还别说,这抄自己儿子的作业,还是挺爽的。



老四在位时,干的很不错,文治武功都能拿得出手。



不然庙号谥号,也不会是太宗文皇帝。



至于说明成祖,这是他后面遇到了一个孝顺的子孙,被海瑞贴脸开大的那个。



为了把他亲爹抬进去,给改的。



朱元璋琢磨着,历史上老四靖难成功,成为皇帝后,要是知道了他后来,会有这么一个孝顺的子孙。



那绝对会被气得直骂娘。



毕竟,纵观老四的一生,都在努力的证明一件事。



那就是他这个皇位,不是通过造反得来的。



而是名正言顺,继承来的。



为了证明这个,他甚至于把朱允炆在位的建文四年,都给直接取消。



加到了自己这里。



把自己的洪武三十一年,变成了洪武三十五年。



等于说是手动,给自己这个当爹的延了四年的寿。



不得不说,还真它娘的孝顺。



结果到了嘉靖这里,直接把他的太宗文皇帝,给整成了成祖。



这不是明晃晃的说,他的皇位不是继承来的,而是打下来,是造反得来的?



就老四的脾气,还有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



要是不跳着叫骂娘,才是怪事儿。



老四能弄个文皇帝的称号,占了永乐大典的大便宜。



永乐大典可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百科全书,包罗万象。



老四修永乐大典的主意,也是真不错,不过,现在成自己的了!



自己这个当爹的,从他那里拿些东西,一点也不过分。



毕竟这家伙后面造反,自己如今也不过抽了他一顿而已。



别的啥都没干。



不仅如此,如今还在提前为老四铺路。



并且已经着手,开始将一部分权力给了老四。



对老四多加锻炼,好让他在今后能走得更远。



最好能在海外,开创出一个新大明,好好的来开枝散叶,弘扬和传播华夏。



自己都这样做了,那自己把永乐大典改成洪武大典,也没什么不好的。



再说,按照自己这辈子的设想,老四后面,也没有机会修永乐大典了。



还是让自己这个当爹的,勉为其难的代劳吧。



朱元璋如此想着,越想越觉得自己的这个主意很赞。



同时也决定,等到老四把那边的事情给忙好回来后,自己一定要好好的问一问他,自己修洪武大典的这个主意好不好。



老四赞成不赞成。



话说,修洪武大典这个想法,朱元璋已经在心里面,盘算好一阵儿了。



在现代时,看到了老四修永乐大典的记载,他就是眼前一亮,觉得老四的这个想法特别的好。



自己当皇帝的时候,咋就没想起来?



而今重新来过,那自然不能把洪武大典给错过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看到了后面鞑子修四库全书时,给气的了。



那些人,文字狱搞的真它娘的厉害。



修自己大明的历史,修了它娘的一百多年就不说了。



按照老四的创意修四库全书,更是气人。



那是在修书吗?



那就是在借助着修四库全书的名义,好好的整理一番典籍,然后大肆焚烧书籍文稿等诸多的东西。



凡是对他们有所不利,都被他们捕风捉影的付之一炬。



修四库全书说是文化盛事,反倒不如说是文化史上的又一场大浩劫。



不知道有多少好东西被焚毁。



一个弄不好,就少了很多的自古以来,糟蹋了许多的好东西。



朱元璋那叫一个生气。



那么到了他这个时候,自然而然是要好好的休整一番,提前把洪武大典给整出来。



一定要整的比老四的永乐大典还要好。



不仅如此,在洪武大典弄出来后。



自己这边,还要让人对其进行雕版印刷。



然后制作出来千八百套的。



在各个地方进行典藏。



最好是在各个地方的省会城市,都修大型图书馆。



还有一些重要的学校,也都修建图书馆。



每个图书馆,都给整上一套洪武大典,当做镇馆之宝。



同时皇宫等地方,也要多弄几套珍藏。



防止如同老四修的永乐大典那般,因为太少,以至于因为种种原因,而遗失的特别多。



流传到后世的,只有八百余卷。



思之令人遗憾。



朱元璋自然知道,老四弄的永乐大典,为什么数量稀少。



因为永乐大典包含的东西,太多了。



足足包含了七八千本书,达到3.7亿字。



进行雕版印刷的话,耗费不知凡几。



就算是用人工抄录,弄出一套来,也同样不知道要花费多少人力物力。



所以才导致这么一部大典,数量稀少。



不过修订洪武大典,以及今后雕版印刷,弄个千八百部的洪武大典出来,朱元璋觉不是事儿。



现在大明或许没钱,但在今后,终究是不会缺钱的。



至少自己在的时候,后面不会再缺钱。



海外可是有很多财富的。



除了开设市舶司,正常做生意之外。



自己今后也可以,把倭国的石见银山这些给拿到手中,着手进行开采。



有这么多的资金进行支持,洪武大典必须再给安排上。



不安排上,都对不起老四给自己打的好样,还有小日子那边的众多银矿。



也对不起华夏这边的众多有才能之士,所弄的各种文章典籍。



原本的时候,朱元璋是没打算今天说的。



准备等到今后快能做这事儿时,再把口风放出去。



但是,在看到宋濂对汉语拼音,简化字这上面的态度后。



朱元璋觉得,还是先把口风透出去比较好。



宋濂代表的并不是他一个。



而是代表了很大一部分的士人。



他的态度,同样也是许许多多士人们,在这两件事上的态度。



所以,经过了一番的权衡后,朱元璋觉得,自己很有必要把洪武大典的事,给先透露出来。



告诉宋濂,以及宋濂背后的众多人。



他这个皇帝,还是很在乎文化发展的。



把这么一部洪武大典给修出来,绝对是一件千古盛事!



其重要程度,以及能够给人带来的名声,将会远远超过自己准备修的字典。



参与到里面的人,必然会青史留名。



关键是这事儿,需要的人还多。



能参与到这件事情里,对于很多的文化人来说,那都是一个莫大的荣耀。



心里别提有多欣喜。



有这么一个前所未有的读书人的盛事,在前面吊着。



看在这个事儿的份上,简化字,以及汉语拼音的推行上面,也能减少很大的阻碍。



把很多人的嘴都给堵上。



让不少人,哪怕对此心里面不满,有意见,也只能是把嘴闭上,不胡乱多言。



毕竟,如今自己只是把这么一个大项目,给透露了出去。



但是,具体由谁负责,又要招收多少人,都要由自己拍板决定。



那些想要在简化字,洪武正韵等上面唧唧歪歪的文人。



就要掂量掂量,唧唧歪歪的后果了。



对这些事儿抵触,明里暗里叽歪的太多。



自己这边完全可以不选,将其革除在编撰字典,以及洪武大典之外。



人有了自己想要的事儿,往往就会有软肋。



那些众多的文人同样也是人,是人就有他们所在意的事儿。



有了在意的事儿,也就有了软肋。



只要能够对症下药,他们这里面的很多人,比诸多武将还要好拿捏。



“这洪武大典并不是普通的书。



我华夏从古至今,不知道出了多少文章,又有多少先贤著作。



但却都杂乱无章。



咱准备修的洪武大典,要把华夏从古至今所有典籍,所有能上的台面书籍文章这些,都给囊括进去。



分门别类,整理成册,编撰成书。



如此,也能方便人查看,同时也是对很多文化典籍的一种保护。



从古到今,很多珍贵的书籍,都成了孤本,乃至于消亡,着实令人扼腕……”



朱元璋望着宋濂,和宋讷两人出声说道。



给他们更具体的介绍,洪武大典是什么。



宋濂,宋讷两人,一开始在听到了皇帝说,要修一部洪武大典时,还不觉得这东西怎么样。



认为很有可能,是皇帝的心血来潮。



可此时听到了皇帝的解释,才知道是他们想差了。



才明白,皇帝的这个心血来潮,到底有多大!



只能说是开天辟地头一遭!



把从古至今,所有的典籍,所有珍藏著作,都给分门别类整理成书,囊括其中。



这……这是多大的手笔?



又是多大的气魄,多大的声势?



刚刚还因为皇帝坚持推行简化字,而面色不怎么好看的宋濂,此时脸都激动的有些红了。



宋讷这个平日里很多时候,都板着一张脸,少言语的人,也同样望着朱元璋,眼神满是迫切和激动。



不自觉的搓手。



朱元璋一看两个宋老头的反应,就知道了自己用对药了。



“洪武大典今后开始修了,咱准备让两位宋先生为主编。”



朱元璋望着宋濂和宋讷两人,出声说道。



听到皇帝的话,宋濂,宋讷两个人,立刻躬身行礼。



“臣拜谢陛下隆恩,此等盛事,臣哪怕拼尽一切,也要把事情做妥当了。



万不会出现任何纰漏!”



宋讷也同样声音铿锵有力的道:“陛下,臣虽老迈,但遇此等盛事,那臣就算是死,也得把这事给完成了再死!



必不辜负陛下所托。



此等盛世,必定有臣!”



朱元璋点了点头,对他二人的反应很是满意。



“这可是一个大工程,咱觉得起码参与编撰,修订的人,至少也得需要两千才可以。



第一二八章 朱元璋:老四,你说咱修的洪武大典好不好?[1/2页]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