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_第277章 御人术刘备独断,西陵口李翊借风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77章 御人术刘备独断,西陵口李翊借风[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就爱电子书] http://m.9atxt.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将来让吕布偷袭了徐州,然后曹操破了吕布。



陈群便会跟着吕布、曹操。



人生中做选择的机会有很多,要作对选择每一个选择并不容易。



但影响你职业生涯的选择,一定不能做错。



因为那是真的可能会影响你的一辈子。



最早追随刘备那一批的元从,诸如关羽,张飞,李翊,田豫,赵云等辈。



如今在齐国皆是位高权重,可以独当一面的人物了。



即便同样受家族掣肘的陈珪陈登父子,至少服从了刘备的安排。



在当时最困难的时候,去帮他镇守了沛国、广陵。



虽然有李翊在其中运作,但也是于刘备有功。



而陈群的位置就比较尴尬了。



既没有在刘备最困难时期的全力相助,如今又赶上了刘备开始平衡各方势力的时期。



所以沛相人选,陈群已不是首选。



正如前面所说,刘备期望的沛相人选,必须是无脑拥护自己的拥趸。



亦或者是在当地势力中并无根基,易与控制敲打的人选。



张飞现在推举辛毗,可谓是正中刘备下怀。



“辛佐治既系豫州冠族,又复谙北事,是李相门生故吏。”



“若由他出任沛相之职,再好不过。”



刘备乃解佩印授之,同意了将辛毗提拔为新的沛相。



至于陈群会不会对此感到不满呢?



那肯定是会的,毕竟陈群在迁任相县令时,就是准备往上升任沛相的。



如今刘备反手给了辛毗,从河北来的官,要说欣然接受是不可能的。



但好在刘备执政多年,君主权威足够能够将此次事件给压住。



考虑到辛毗是李翊相府出来的,刘备还是批了条卷牍,令人发往江夏去。



同时,又命辛毗不必回河北,既身在沛国。



即刻上任沛相。



一时间,众人议论纷纷。



辛毗则是感恩戴德,携全家老幼,对着东方拜谢。



不表。



……



荆州,江夏。



目今,江夏战区已经敲定了作战计划。



而随着时间的推进,李翊团队,已经完全确定了吹东风的日子。



于是,一面下令,在那天到来之前,整军备战。



一面又催督夏口周瑜,来西陵汇合,准备参战。



周瑜在接到命令以后,还是率水军去了。



因为他知道,要想瓜分荆州,不去是不行的。



周瑜引众将立于山顶,遥望江北水面艨艟战船,排合江上。



旗帜号带,皆有次序。



周瑜乃谓左右人道:



“曹军将战船连在一处,若用火攻击之,贼不难破。”



话音方落,忽然狂风大作,江中波涛拍岸。



一阵风掠过,刮起旗角于周瑜脸上拂过。



周瑜猛然想起一事在心,又对众人说道:



“适才所刮者,乃西北风也。”



“欲用火攻,当借东风。”



韩当、黄盖等将纷纷言道:



“目今正值隆冬时节,只吹西北风,何来东南风?



周瑜乃道:



“李子玉既唤我等至此,正说明其对此战已是胸有成竹。”



“且去看看他有何话说,再做计较。”



众人从其言,跟着周瑜来到了李翊的营帐。



李翊正于帐中看书,见周瑜来到,乃道:



“周都督憔悴矣,莫非是操心于破曹之事?”



周瑜弯唇笑道:



“人有旦夕祸福,岂能自保?”



“若说心中烦积,李相当胜于我矣。”



李翊笑问道:



“我有何虑?”



周瑜乃道:



“今李相唤我等来西陵口备战,想必是已决定要与曹军决一死战了。”



“而曹军又将战船连在一处,若用火攻,可一举破之。”



“只是如今西风不止,若是使火,烧自家船矣。”



李翊闻言,仰头大笑:



“……哈哈哈,此事又有何难?”



“周都督道秋冬之时,只有西风,未有东风。”



“我偏要借一道东风来,助我破曹。”



周瑜眼眸一蹙,心中大惊。



然脸上仍是波澜不惊,强作镇定。



此前说过,赤壁地区挨着云梦泽。



这里是有概率出现冬天刮东南风的“黑天鹅”事件的。



周瑜作为江东土人,不会不知道。



只是他见李翊将此事说的信誓旦旦,甚至仿佛能想哪天刮东风就哪天刮东风,还是感到颇为震惊。



于是便问:



“吾久居江东,从未听说冬日能吹东南风。”



“不知李相打算有何种手段,借取东风?”



周瑜也防了李翊一手,说自己在江东从未见过冬天吹东南风。



李翊乃道:



“翊虽不才,早年在山中隐居修行之时,得蒙恩师传授道法。”



“教我奇门遁甲天书,可以呼风唤雨。”



“都督若想看东南风,可为在西陵南山处为我建一台坛,名曰七星坛。”



“要高九尺,作三层,用一百二十人。”



“每人手执旗帆围绕,听我号令。”



“翊自于台上作法,借个三日三夜的东南大风。”



“如此,岂非破曹军如探囊取物乎?”



周瑜将信将疑,暗想,纵然冬日有概率出现东南风。



但李翊是如何推算出具体哪一天会吹的?



难不成他真会妖法?



带着疑问,周瑜还是依言做了。



依照李翊吩咐,亲率五百精壮军士,往南山处筑坛。



拨一百二十人,执旗守坛,听候使令。



李翊出帐,关平迎上,问曰:



“相爷既知三日后,便要吹东南风。”



“又何故许诺周瑜,向天借风?”



显然,关平竟真的误以为李翊要向天借风,甚至相信他能够借到。



只是李翊哪有那般大的本事?



对于东风,李翊也只是带着考察团队,通过实地考察,慢慢推算出来的结果。



只不过在李翊看来,这是一个很好的“舆论攻势”。



你想想,你的对手会呼风唤雨,使奇门遁甲。



这事儿要事传到敌人耳朵里,敌人会怎么想?



这事儿要事传到盟友耳朵里,盟友会怎么想?



这事儿要事传到自家军士耳朵里,士兵们又会怎么想?



那必然是敌人丧胆,盟友忌惮,自家士兵士气大振。



如此好的“行为艺术”,一举三得的效果,为何不为之?



更别提古人就信这个了。



李翊率本部军士出帐,赵云令白马义从随行护卫。



至祭坛处,用四人,各人戴束发冠。



穿皂罗袍,凤衣博带,朱履方裾。



前左立一人,手执长竿。



竿尖上用鸡羽为葆,以招风信。



前右立一人,手执长竿,竿上系七星号带,以表风色。



后左立一人,捧宝剑;后右立一人,捧香炉。



坛下再立二十四人,各持旌旗、宝盖、大戟、长戈、黄钺、白旄、朱幡、皂纛,环绕四面。



诸葛亮等众闻说后,纷纷来到祭坛处守候。



未有去的高官,也有好心人提醒,言道:



“今李相在南山处设坛求风,公身为军中上将。”



“不往使之,何也?”



领导在地方上搞行为艺术呢,当下属的自然要在一旁守着。



帮领导舆论造势,控制场子。



虽然来的人很多,李翊不一定记得住那么多面孔。



但还是那句话,



能被领导当众叫上三声名字,胜过你埋头苦干三年。



至十一月二十日甲子时分,李翊沐浴斋戒,身披道袍。



跣足散发,来到坛前。



李翊上坛,叮嘱诸葛亮道:



“吾在坛上施法,汝叫人维持现场秩序。”



“若有差池,军法论处。”



做戏就要做全套,认认真真把事情办了,群众才会相信。



孔明躬身领命去了,吩咐守坛将士:



“不许擅离开方位,不许交头接耳。”



“不许失惊打怪,不许失口乱言。”



“如有违令者,立斩不赦!”



众皆躬身领命。



诸葛亮又命赵云、高顺各领精壮武士三百人,在现场维持秩序,不许使人惹出骚乱来。



一切准备就绪。



李翊缓步登坛,观瞻方位已定,焚香于炉。



注水于盂,仰天暗祝。



下坛入帐中少歇,令军士更替吃饭。



如此往复三日,未见东风。



这三天里,周瑜一直在祭坛边守候。



他倒不是执着要见着这东风,毕竟破不破曹不是他的主要任务。



李翊才是。



但周瑜一定要亲眼看看,李翊是不是真有那么神。



他与孙权,究竟面临的是怎样一个对手。



然而这三天过去,天穹寂然,江波不兴。



不少江东将领,皆狐疑,继而嗤之以鼻。



程普捋须先笑:



“腐儒妄谈天象,徒耗军资耳!”



陈武亦谓左右到:



“江北士人,惯弄玄虚,岂真能呼风唤雨耶?”



众皆哂笑,唯诸葛亮立在坛下,凝眸不语。



他至始至终都是相信李翊的,相信他的他推算不会有错。



尤其这段时间,研读李翊所写的《湖陆风考》,更是令孔明惊为天人。



虽然他还没有研究吃透,但是十分认同李翊所提出的“湖陆风”理念。



至三更时分,李翊忽听风声响动,又见旗幡翻转。



乃掷剑指天,立时叱咤如雷。



须臾,江上阴云四合。



狂风骤起,白浪掀空,吴军旌旗尽裂。



天地之间,尽吹东南大风。



周瑜骇然失色,手中麈尾坠地。



“此人当真有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术!”



“刘备有此奇士,何愁天下不得!”



周瑜一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可今天,他第一次对自己的理想产生了质疑。



尽管不想承认,但周瑜有种不祥的预感。



他认为孙权别说与刘备、曹操争天下了,即便是想割据江南——



都会是一种奢望!



大风吹过,黄盖踉跄扶舷,面如土色。



凌统紧抱桅杆,惊呼:



“此真天威也!”



忽见李翊袖手归帐,衣带当风,飘然若仙。



江东诸将相顾愕然,程普颤声叹曰:



“吾辈肉眼,几误大事!”



周瑜急整冠趋拜,然李翊翊已闭门谢客。



唯闻帐中朗吟:



——“三日风期原在掌,笑他吴儿未识天。“



江东之众听罢,皆面面相觑,不知所言。



……



第277章 御人术刘备独断,西陵口李翊借风[2/2页]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