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这一生,如履薄冰_第362章 赳赳老秦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62章 赳赳老秦[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就爱电子书] http://m.9atxt.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朝仪结束之后的一段时间,长安街头巷尾都空前热闹起来。



那日朝议之上,刘荣花式羞辱、回怼匈奴使团的一幕幕,已经衍生出了无数种版本,传唱于长安城八街九陌之中。



不怪长安百姓太闲;



实在是刘荣零帧起手——以杀匈奴副使,来作为本次汉匈正式交涉的开端,太过于骇人听闻,也太令汉家之民热血沸腾了。



两国交战,不斩来使!



这是早在数百年前的春秋之时,便为华夏之民普遍接受的政治潜规则。



敌我双方,无论是两国之间也好,两方个人、群体也罢;



甚至于官府和盗贼这种抽象的敌我双方阵营,在过去几百年里,都自发遵守着这个潜规则。



在某些情况下,这甚至都已经不能算作是潜规则,而是明令禁止,必须遵守的交涉礼仪了。



——你遵守,那是你应该的!



——你不遵守,那就是你不讲道义!



无论之前你有多占理、对方有多么不占理,只要你胆敢杀使,那从这一刻起,你占据的所有道德制高点,就都会成为对方的。



漫长的春秋战国,以这项外交利益为基托,也衍生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如晏子使楚,完璧归赵之类。



如此数百年下来,几乎每一个汉人心中,都已经形成了这样的刻板印象:使者这个东西,他天生就是杀不得的。



哪怕是平叛平乱、剿贼剿匪,但凡对方派来使者交涉,那无论谈没谈妥,都得规规矩矩把人给放回去。



原因无他;



无论交涉成功与否,都得让对方派来的使者,把交涉结果给带回去。



匪盗、逆贼尚且能享受到的待遇,过去几十年间的匈奴人,自然也享受到了。



非但享受到了‘不斩来使’的待遇,而且每次来长安,匈奴使团都无不满载而归。



这一回,匈奴使团会不会空手走,却已经是不需要再去思考的问题。



准确的说,如今需要讨论的,是浩浩荡荡百十来号人的匈奴使团,能带多少人踏上返途,全须全尾回到草原的问题。



毕竟那日朝议,当今刘荣一言不合,就把匈奴使团当中的韩王部、东胡部——那些有汉人血统的匈奴使节全给砍了!



原本八九十号人的匈奴使团,也随之缩水到了六十人不到。



仅仅只是‘汉奸’二字,便是三十多颗人头应声落地!



下一次,再扯个什么新词儿,指不定还要再死多少……



“痛快!”



“真痛快!”



喧嚣之中,东市附近的一处茶肆,竟在这农忙开春时分,一反常态的坐满了人。



几乎每一个人的目光,都落在茶肆中央,那屈身而立,单脚踩着案几的雄壮身影之上。



要说这游侠,有什么地方是值得农户们称道的,那无疑便是灵通的消息渠道,以及堪称艺术级别的讯息加工能力。



且不管有几分真假——就算是当个故事听,那也是难得的乐子!



毕竟在这个时代,除了八卦、吹牛,唯一合法的廉价娱乐方式,大概就是闷头造娃了。



“诸君有所不知!”



“那日宣室,当今可是头都没抬,都不等匈奴使团跪拜见礼,就把使团中的汉人给押了下去!”



“匈奴使团都没走出宣室,那帮汉奸都已经押赴东市,明正典刑了!”



“——诸君且想我汉家,何曾如此刚硬的处置匈奴人?”



“更别提那些数典忘祖,跑去草原遍地胡膻之所,自愿披发左衽,判汉投胡的奸贼!”



“解气,实在是解气啊!”



“啊?”



那大汉颇具蛊惑力的一声‘啊?’,茶肆之内,当即便响起一阵哄笑。



事实上,也不用那游侠儿刻意蛊惑。



近些日子,长安街头巷尾,有关匈奴使团的议论,基本都是这个画风。



——一群人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说出自己了解到的情报;



说到畅快处,大家伙儿轰然一笑,然后继续说,继续笑。



只是今日这茶肆,状况却明显有些不同。



尤其是在那游侠儿做了开场白之后,接下来的议题,愈发朝着‘指点江山’的方向狂奔不止了。



“哎,听说了吗?”



“说是这回,陛下不愿再行和亲了!”



“非但不行和亲,倒要反过来,让匈奴人给俺们汉家赔物什!”



哄笑之后,茶肆角落传出一声嘹亮的呼号,当即惹得那游侠儿眼冒金星。



“是极!”



“当今可是说了,要让匈奴人将那河西之地,还有燕国以北的匈奴东海,都割让给俺汉家呢!”



“——嘿,诸君想想;”



“都不说俺们汉家——便说我老秦人,上一回听说外人给俺们割土,那都是啥时候的事儿了?”



“少说也得是六七十年,始皇……”



“呃,秦王政那会儿的事儿了吧?”



这话一出,茶肆内的众人又是一阵面色潮红,神情说不出的自豪。



——无论史书怎么写、官方怎么定性,秦,都始终是老秦人最为之自豪的过往。



曾几何时,赳赳老秦困居一隅,民不聊生。



当关东列国,底层百姓喝着浊酒,顶层贵族喝着可口美酒时,老秦人上到王公,下到黔首,都只能把自树上掉落的烂果子捡回来。



随便找个山洞,用石块大致垒个坑池,把烂果子往里一扔。



过个一年半载的,便能得一池烂果子自然发酵出来的苦酒。



——秦酒的苦,从酿造伊始,一直到成品的口味,都在全方位诠释着老秦人的生活。



苦!



吃穿用度,耕作、征战,无不是个‘苦’字所能概括。



关东有客来,老秦人便用自己最能拿得出手的苦酒,以及带有肥膘的整块煮肉招待。



十个被老秦人接待过的关东客人,有八个都会说:秦人倨傲无礼,以劣酒、浊肉待客,粗鄙不堪。



甚至就连关东的诸侯们,都说老秦人‘牧马奴也,与蛮夷无异’。



便是在那般恶劣的条件下,老秦人一步一个脚印,用一颗颗人头、一笔笔战功,成功达成了前所未有的壮举:一扫六合,统一华夏!



而在秦逐渐强大的过程当中,老秦人最引以为豪的,便是大秦锐士的无双兵峰。



世人皆知:秦有纵横家,名张仪,凭三寸不烂之舌奔走于关东,使秦不费一兵一族,而得关东列国争相割土以求和。



第362章 赳赳老秦[1/2页]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