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大明_第三百三十一章真正的挑战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三十一章真正的挑战[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就爱电子书] http://m.9atxt.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所以朱慈烺最近开始完善第一代机床,开始生产第二代机床。



在朱慈烺理解的第二代机床,那就是用机械生产机械,用机床生产的机床。



第一代机床都是手工敲敲打打加工的,精细度自然不高,而且各种零件好没有标准化。



但是从第二代开始,零件标准化,各种配件也都精细话,这样生产出来的机床才具备工业机床该有的模样。



除了用机床加工机床之外,第二个改变就是所以零件都用钢铁代替。



这个工作很复杂,朱慈烺打算集中一百个工匠用三年的时间来完成,这三年里还会不断的投入新的学徒和专业人员。



至于朱慈烺本人,对于机械这方面还真的不擅长,只能给一个研究方向,剩下的就是设定奖赏。



然后机床研究一下子从一个十个人的小项目,一下子变成了几百人参加的重点项目。



相反应为机床研究的滞后,朱慈烺直接从纺织研究项目、后装枪项目、蒸汽机项目、钟表项目等几个需要机床支持的项目里抽调了大批人来完善机床。



这几个项目也变成了二级项目,缩减了人员,缩减了经费,缩减了研究权重。



朱慈烺绕了一大圈才发现,还是要搞好基础科技研究,想要拔苗助长,突击发展,那往往事与愿违。



那么基础科学的研究,离不开基础理论知识的支持,也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从去年开始,朱慈烺就采取了聘请欧罗巴外教,加上依靠自身的知识进行培养。



这个时代工匠的贱籍问题不能解决,那么学习工业知识的就只能是工匠的后人,所以这种工匠学校并没有引起什么社会关注。



不过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需要时间,一年的时间,这些孩子加减乘除都还没有使用熟练,你指望他们能研究机床?



而那些工匠则是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先实践后学习,挑自己能用到的学,有空了在学。



综合起来说,这一年多的时间,朱慈烺先后建立了医学院,讲武堂还有工业学校三类学堂培养人才。



虽然一切都刚刚起步,但是一切也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好在开局不错,通过这一年多的折腾大明终于缓过来一口气。



其实相比对建奴的战争胜利,朱慈烺觉得自己最大的功劳应该是稳住了大明国内的局势。



哪怕是到了大明的最后时刻,依旧是李自成进了京城才导致大明的灭亡,所以朱慈烺觉得自己对内的功劳应该比起对外更大。



可惜这个人大部分人都没有看到。



但是对内部的稳定,依靠的是巨量的财力投入,而财富的主要来源是抄家,这种不能持久的收入。



所以对朱慈烺来说,今年最大的挑战不是建奴和高丽的战争,毕竟这一战危及不到大明的根本。



对于朱慈烺来说今年最大的挑战是夏粮收购,北方的新粮食种植在推广,新粮食中除了玉米晒干之后容易储存。



土豆和红薯储存难度都很大,淀粉的生产加工和食用,这事一个复杂的事情,就算想让大明百姓都吃上窝窝头,那红薯也要加工成红薯面不是。



喜欢统计大明请大家收藏:统计大明笔下文学更新速度最快。



第三百三十一章真正的挑战[2/2页]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