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文豪_第123章 四州联考的内情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3章 四州联考的内情[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就爱电子书] http://m.9atxt.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宋祁,按现代的话说,就是那种“你可能没听说过我的名字,但一定听过我的诗”的宋人。



其传世作《玉楼春》,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两联最为出名。



故此,时人称其为“红杏尚书”。



确实只有叫错的名字,没有取错的外号,宋祁的性格完全配得上这个风流雅号,他生性豪奢,耽于逸乐,平素尤其喜爱醇酒美人,纵情酒色,常常会通宵达旦地开那种不可描述的宴会。



而宋祁还有个亲哥哥,名为宋庠,是大宋截至目前最近的一位“连中三元”之人,宋庠性格与宋祁截然相反,是个非常清廉方正的人。



有个趣事就是,宋庠知道了弟弟的所作所为后,亲自去信规劝,问弟弟是否忘记当年两人在州学里吃齑饭的情景了宋祁回信理直气壮地反问哥哥,不知道当年吃齑饭究竟是为了什么?



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算是个很纯粹的人了。



周明远起身把门关上了,然后说道:“那你说,官家此举,有没有可能意味着要重新启用天圣二年这批人,来制衡文、富二位相公?”



陆北顾怔了怔。



“大小宋”除了在文坛上均为西昆体大家外,他们所代表的天圣二年(1024年)这一榜的同年进士,在大宋庙堂上始终是相当重要的一股势力,其核心成员包括并称“天圣四友”的宋祁、宋庠、郑戬、叶清臣,除此之外,还有曾公亮、余靖等人。



这批人比天圣五年(1027年)的王尧臣、韩琦、文彦博、包拯组成的小圈子,登临高位的时间还要早。



康定元年(1040年),在仁宗有意抬举他们制衡吕夷简的情况下,宋庠升参知政事成为宰执,郑戬为枢密副使,叶清臣为三司使,宋祁为天章阁待制,一时之间权势滔天。



可惜那时候宋庠太年轻,被老狐狸吕夷简给当刀使了,因为弹劾范仲淹在西北与李元昊议和一事被贬出了中枢,吕夷简以“朋党”之罪把剩下几人也都轻松收拾。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转过年的庆历元年(1041年),仁宗才不得不开始考虑启用天圣五年那批人来制衡吕夷简,并帮助范仲淹推行新政。



“身处江湖,庙堂上的事情我怎么知晓。”



陆北顾不太想讨论这个话题,打算随意糊弄过去。



对庙堂上这些势力和大人物们了解的再多,讨论的再多,又有什么用?改变不了自己还是个州学生的身份,纯粹浪费时间。



不过周明远似乎对此颇为兴致勃勃,他继续说道:“我听说天圣二年的这批进士,和天圣五年的那批进士,矛盾可是挺深的,庆历年间围绕‘水洛城案’、‘公使钱案’两桩大案进行博弈,直接导致了范仲淹罢相,除了狄青被官家单独保了下来,其他大量西北名将深陷其中.只不过,如今郑戬、叶清臣均已离世,只有‘大小宋’的话,影响力已经大不如前了。”



周明远所述,大抵是七分真三分假,属于那种“接近事实的民间传言”,很符合士子们对庙堂之事津津乐道的喜好。



“竟是如此吗?这我倒还真不知道。”



陆北顾给他捧了个哏,打算结束这场对话。



“当然,反观现在的中枢里,文彦博是同平章事,王尧臣也升任了参知政事,包拯刚刚升任权知开封府,双方的势力其实已经不对等了,即便官家有心把‘大小宋’召回中枢,怕是也不见得能平分秋色。”



第123章 四州联考的内情[1/2页]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