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归来的朱元璋_第一二五章 你看,你又急!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二五章 你看,你又急![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就爱电子书] http://m.9atxt.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武英殿内,宋讷端坐不动。



微微低头,像是老僧入定了一般。



宋濂却有些沉不住气,心中满满的都是忐忑。



等待着皇帝说出后面的话。



面对如今的皇帝,就算是宋濂也同样没有办法淡然。



实在是当今的皇帝,往往不按常理出牌。



做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却又往往很是难受的事情出来。



就算是他这样的大儒,面对朱元璋,也同样不太行。



“咱所说的,是洪武正韵的事。”



正精神高度集中的宋濂,听了朱元璋的话,不由的为之愣了愣。



洪武正韵怎么了?



洪武正韵不是好好的吗?



“咱觉得,这洪武正韵还是有些不太好,有待改进。”



听到朱元璋这话,宋濂一时间有种想要以头抢地的冲动。



原因无它,洪武正韵从去年年初,便已经开始去做了。



以他为首,还有翰林院等诸多的有才学之士,共同制定。



耗费了大量心血。



中间,皇帝曾提过几次意见,他们一一遵从。



来回折腾了这么久,一直到今年九月份才算是最终完成。



并且被皇帝赐名为洪武正韵。



宋濂那是长松了一口气,终于不用再煎熬了。



同时也等着皇帝在合适的时机,把洪武正韵给推出来。



以正天下读音,给官话定出一个标准来。



他觉得这件事上,肯定不会再出现什么变化。



洪武正韵,将会成为大明官话的标准。



可哪能想到,今日皇帝把自己找过来,居然又说洪武正韵的事。



还说洪武正韵,有不少地方有待加强。



看皇帝的这样子,还是要改。



宋濂一时之间,只觉头大无比。



还改?还改!



洪武七年的时候,就改了几次,这还怎么改?



他实在是想不出来,该怎么改了!



给皇帝办事是真难。



“陛下,这……哪里不太妥当,请陛下明示。”



在说这话时,眼角余光瞥到了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的宋讷,心头突了一跳。



一个不太好的想法,出现在他的心头。



这……该不会在接下来,皇帝会让宋讷这个北侉子,参与洪武正韵的修订,让北方的话,成为官话吧?



“当初进行修订时,咱就曾与宋先生等人说过,要参考中原雅音。



结果这修订出来的洪武正韵,还是以南京,江淮,江南一带口音为主。



这和咱的初衷,还有咱的要求,有着很大的不同。”



“陛下你说的是,不过……现在情况和以往不同。



自宋以来,官话就以南方为主。



宋朝所修订的正韵,也同样是以南方口音为准。



如今论起繁华,论起富庶,论起百姓多寡,南方都远远超过北方。



我大明的国都定于应天,陛下以及众多的文臣武将,大多出于江淮江南等地。



众多将士,也同样以江淮江南之人为主。



在此等情况下,洪武正韵自然要以应天,江淮等地为主。



北方中原雅音为辅。



官方正韵,本身就是给众人一个说话的规范。



肯定哪种话用的人多,用哪里的。



臣等在制定洪武正韵时,已经根据陛下所言,参考了不少的中原雅音。



这要是再继续更改,只怕……有些不太好。



和我大明而今的情况,有很大的出入。”



说完这话后,宋濂又连忙道:



“不过,若是上位觉得不太好的话,臣等还可以继续修订,不好修也要修。



往里面添加更多的中原雅音。”



其实按宋濂心中所想,他们修订好的洪武正韵,那是一点儿都不用动。



已经尽善尽美了。



他也有心想要和皇帝,好好的说道一番。



让皇帝知道,什么才是官话。



他们费尽心思定出来的这官话标准有多好。



不过,想到宋讷这个北侉子在侧,这等话他终究没有说出来。



对皇帝的规劝和解释,也只是点到为止。



因为他很担心,自己在这上面说的太多,会让皇帝感到厌恶。



而后皇帝一气之下,干脆不让自己等人,修订洪武正韵。



而是让宋讷这个北侉子来做此事。



宋讷来修,肯定会以纯粹的北方话形成正韵。



排斥他们南方的雅音。



一旦如此,那可就因小失大了!



如今,这件事情的关键,就是需要把修订洪武正韵权利,先握到手里。



后面再根据皇帝的要求,慢慢改。



虽然皇帝有皇帝的要求,但修订正韵的是自己等人,笔握在自己的人手中。



那么在修订时,自己等人还是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往里面填充上很多,自己等人所想要的东西。



在这上面,宋濂考虑的很是清楚明白。



看着宋濂的反应,朱元璋岂能不知道宋濂心中所想?



而上辈子上,自己就对这洪武正韵多有不满。



在洪武八年,洪武正韵成书之后。



自己很快便又让人对洪武正韵,进行重新修订。



并且,还把宋濂等人给换了下来。



继续让他们以中原雅音为参考,进行修订。



一直修订到洪武十二年,才算是修订完成。



可修订出来的洪武正韵,还是让自己不满意。



还是南方口音。



和自己心中所想,有着很大的不同。



所以到了洪武二十年的时候,自己又一次下令,让人再次重新修订洪武正韵。



但这一次的事,士林,官场当中反应很是强烈。



很多人都说,没有办法再进行修正了。



哪怕是自己发了怒,砍了一些人,也同样不行。



重修洪武正韵的事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最终没有办法,自己把孙吾与所纂的《韵会定正》,更名《洪武通韵》,命令刊行。



取代了洪武正韵。



可以说,洪武正韵哪怕是到了最后,也没能让自己满意。



上辈子,自己在这件事情上,耗费了很多的心神。



而诸多的参与修订洪武正韵的人,为什么会一直修不出来自己,所想要的正韵?



为什么到了后面,对于自己的要求,会如此之抵触?



是因为他们听不懂人话,不明白自己的要求,不能按自己的要求,弄出来让自己满意的洪武正韵吗?



自然不是。



而是因为,这看起来简单的官方正韵,实际上背后是大明所存在的南北之争。



大明南北割裂极其严重。



上辈子自己通过种种办法,弥合南北,实际上一统南北,建立大明。



但二十多年下来,南北之间依然是分裂极其严重。



南人北人,很多事情上都是势如水火。



尤其是南人,占据着主导的强势地位,那是从心眼里就瞧不起北人。



这种情况下,北人自然而然,也不会对南人有什么好脸色。



南人称呼北人为北侉子,北人则称南人为南蛮子。



可以说是针锋相对,诸多的事情都要分一个南北出来。



大明以南人为主导,许许多多的南人,完全不把北人,当成本国之人。



从官场到士林皆是如此。



到了自己洪武后期时,所闹出来的南北榜案,就是一个最为明显的例子。



而统一说话的标准,并将之给推广开来,让全国都说同一种语言,有着极其强大的意义。



为什么华夏能够成为华夏,为什么每次分崩离析之后,最终还是能够再次统一?



为什么华夏能够成为一个整体,打不烂,愈挫愈勇?



文化同源,以及秦始皇时的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这些,在其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尤其是书同文。



有了这一条,哪怕各个地方的口音并不相通,但是文字却是相同的。



彼此之间,能够通过文字正常的交流,理解并推行朝廷政令。



等而统一口音这事,后面历朝历代也都在做,



一直都有官话存在。



但终究推广的力度还是不行。



会官话的人不多。



众多地方上的寻常百姓,没有几个会官话的。



特别是南方,一些地形相对封闭的地方。



那说话的口音,更是五花八门。



有些相隔百十里,彼此之间所常用的语言,就有着大不同。



这无疑很不利于政策的传播推行,以及民族的融合。



自己一直在洪武正韵上面大做文章,倾注了那么多的心血。



就是想要弄出一个,符合大明的情况,并减少南北之间隔阂的官话出来。



好让南北混为一体,加强南北之间的融合。



毕竟都说一种话,自然而然就会有着,天然上的认同与亲切。



按照自己的想法,这种官话,里面有着很多北方雅音的元素,同时也能兼容南方的语言。



可最终的结果却是,南方的众多官员士人,对此极为排斥。



在修洪武正韵上,哪怕自己再三说出要求。



这些人也会通过他们的办法,进行各种的搪塞。



敷衍自己。



哪怕自己后面杀了人,也一样如此。



自己给出了十分要求,他们能完成一分就不错。



不是说他们不明白事情该怎么做,而是故意不往里面增添太多,中原雅音。



说来说去,还是心里面没有家国天下,依旧还是守着一己之私。



高高在上,从心里鄙夷北方之人。



认为北方长时间被蛮夷所统治,里面的很多人穿胡服,有些还说胡语,行事野蛮粗鲁。



和他们这些江南的风流文人,有些天然的不同



有着上辈子的这些经历在,朱元璋这件事上,不可能重蹈覆辙。



所以,他对着宋濂摇了摇头道:这事儿,宋先生就不要做了。



宋先生年龄也大了,精力有限。



咱不忍心看着宋先生如此操劳。”



让宋濂等人去修,修出来会是一个什么结果,朱元璋可太清楚了。



既如此,他何必要浪费时间,和这些人进行扯皮。



白白的让自己生气,并浪费大量推广洪武正韵的宝贵时间?



既然不想做,既然心里面没有大局,不愿意南北混一,那就不要做了。



离了宋夫子这些人,自己也一样能把事给做成了!



什么情况?



宋濂心头突的一跳,整个人都有些懵。



他最为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皇帝果然是准备把自己等人给撇开,让宋讷这个北侉子为主导,修订洪武正韵!



这是他绝对不愿意看到的。



一但真的如此,那洪武正韵,可就真的废了!



“陛下,臣虽然年纪大一些了,但身体还是挺不错的,从来没什么大病。



而且,这洪武正韵,关系根本。



臣又安敢不效犬马之劳?



些许劳累,和此等大事比起来,完全不值一提。”



第一二五章 你看,你又急![1/2页]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