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_第297章 吾辈鱼水,岂在簿牍之间?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97章 吾辈鱼水,岂在簿牍之间?[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就爱电子书] http://m.9atxt.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却说刘备走到街上,听到了一句有关李翊的童谣。



然后使人去查,问及孙乾李相是否听过。



孙乾答说不知。



刘备怒道:



“此歌谣有中伤李相之意。”



“纵然其本人身居高位,忙于政事,未曾听到。”



“尔等身为相府中人,何以不加提醒?”



孙乾默然,低头认错:



“大王教训的是,臣知罪。”



“罢了……”



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这首歌谣也是刚兴起来不久。



河北的百姓,单纯觉得它朗朗上口,明面上又是歌颂李氏的财富与恩德。



却并未意识到其背后所隐藏的政治意义,便将之给传播开了。



这若说背后没人刻意推动,刘备是不信的。



“尔等且说,作此谣者,是何用意?”



刘备沉声问。



众皆默然,刘备便点名问孙乾。



孙乾乃道:



“臣以为,作谣者并非是欲使李相听到。”



“而是为了让百姓口口相传,传至徐州,传至下邳,传至……”



孙乾不再继续往下说。



刘备乃颔首,似笑非笑地说道:



“这不是挺聪明么?”



“公祐啊,当初李相总制河北之时,寡人派你一同去往。”



“本意是为了辅佐丞相,安定河北庶民。”



“奈何这几年,你怎的越活越不明白了?”



“还是说在河北待太久了,忘记了一些东西?”



面对刘备的责备,孙乾并未出声反驳,而是低头静静地受着。



左右之人,无一人敢开口。



环境改变人呐……



大家都明白,刘备是在批评孙乾在河北待了几年后,少了士人该有的气节与责任感。



变得有些畏难怕事了。



于孙乾而言,这事儿牵扯很大,跟他本身也没有直接关系。



他完全可以装作没听到,等李翊自己发现。



毕竟河北其他官员都是这样做的。



只是没想到刚好碰上刘备听见了,又刚好点名孙乾来问。



孙乾撞在枪口上,在刘备面前也没敢多隐瞒,一五一十地就直接交代了。



“……罢了,此事也不能全怪你。”



刘备忽然一声叹,遥指远处官署。



“寡人到河北几日,便发觉此地官僚,言事如猜哑谜。”



“总是说三分,留三分。”



“便是报个灾,都要先算利害三遍才肯罢休。”



“全然不及徐州诸员,虽亦各有顾虑,然鲜少如河北官员人人如此。”



说着,刘备撩衣从孙乾身旁掠过。



“明日去青州罢。”



“任云长麾下治中。”



“云长义气深重,孔大夫又重礼法。”



“人皆言青州乃齐地礼法之邦,汝便去那里任职。”



转过头,直视孙乾,语重心长道,“或可重拾士人脊梁。”



治中相当于省二把手,孙乾明面上看去,似乎还升官了。



但由于青州远不如河北富庶,实际还是贬官了。



刘备此举,自是在敲打孙乾,让他不要失了本心。



孙乾及时醒悟,对刘备这个安排,并未有怨言。



而是愧疚地朝刘备一拱手,拜谢道:



“臣……臣愧对大王栽培!”



“明日去后,不能再侍奉在大王身边。”



“还请大王千万保重身体,臣告辞了。”



说罢,泪湿衣襟,作揖而退。



简雍瞅准时机,上前问刘备道:



“不知大王打算如何处理此童谣?”



刘备乃道,“此有人恶意中伤,可先报知李相本人,由他裁决。”



这童谣本就是冲着李翊而去的,当然得先通知当事人。



等把事情的来龙去脉理清楚之后,再考虑下一步动作。



简雍从之,即往相府报与李翊去了。



……



魏郡,邺城。



司马懿立于女墙之上,披着落霞,眸中若有所思。



他的身下,是流淌的漳河,上面的商船如蚁而过,皆插“李”字旗。



官道上粮车不绝,多悬甄氏徽。



田间新立的水车,刻着“丞相惠民”四个篆字。



似乎河北之地从上至下,每一处都与李氏息息相关。



诉说着,这位白身起家豪杰的传奇故事。



饶是司马懿同样出身于世家豪族,也不得不感叹。



他活了三十年,还从未见过有哪一个家族能够崛起如此之快。



在短短时间里,一跃成为河北众豪族的魁首。



这时,郭淮按剑自身后走来。



“……府君使人所散童谣:‘金满仓,银满田’已经散播出去。”



“如今河北之地纵是皓首老妪,三尺童蒙,亦能传唱此谣。”



“善,有劳伯济了。”



司马懿点了点头,表扬了一下郭淮。



他临危受命,被派到魏地来帮曹操“挡枪口”,深感自己责任之重大。



司马懿又不是傻子,他早就看出来魏郡包括他自己已经是曹操的一枚“弃子”了。



自曹操将战略资源倾斜到关中地区以后,包括兖州在内,剩下残缺的河南、河北领土都成了曹魏的战略缓冲地带。



它们唯一的战略定位,就是帮曹魏挡住刘备的攻势。



尽可能使曹操在关中乃至西川站稳脚跟后,争取到足够的时间。



所谓,“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范雎曾对秦王说过,



——“大王之国,四塞以为固:北有甘泉、谷口,南带泾渭,右陇蜀,左关阪,奋撃百万,战车千乘,利则出攻,不利则入守,此王者之地也。”



所以尽管对上刘备一败再败,但曹操依然没有放弃。



因为关中还在他的手上。



虽遭蹂躏,但倾尽河南资源人口,未尝不能复秦之盛业。



更别说,曹操还有机会得到西蜀了。



作为曹魏伟大复兴计划中的一环,司马懿并没有摆烂。



他一到魏郡以后,便开始整顿这里的吏治与军备。



使得原本被放弃的魏郡,重新爆发了生机。



但这还不够,经过司马懿的粗略估算。



虽然魏郡富庶,可由于曹操将资源大多带走,且不打算给予魏郡更多的支持。



一旦李翊倾河北之兵来攻,那司马懿最多只能守住一到两个月时间。



为此,司马懿不得不另辟蹊径,通过各种方式,来拖延李翊进攻的步伐。



反正曹操交给他的任务就是拖延时间。



那司马懿自然拖延的越久,任务就完成得越出色。



郭淮却皱起眉头,忧心忡忡地说道:



“公所布童谣,果能间刘李乎?”



“昔曹公亦尝为之,然二人金石之交未损分毫。”



“今公又欲复试,只恐徒费力耳。”



当年曹操赠李翊当归,被李翊回赠独活一事,至今都是魏国上下缄口不能提及的事情。



一提这事儿,曹操便折了面子。



为此,曹操还专门做了一首诗,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以此来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思。



司马懿抚城堞而笑:



“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只知其表,而不知其里也。”



“权势之道,非情谊可为之。”



“昔魏公行间时,李翊不过白身竖子。”



“换言之,当年李翊宛若如新枝,仰刘备而活,今已亭亭如盖矣。”



说着,一指城外的河北疆域。



“纵非懿设谋,其‘金满仓’岂非事实耶?”



“刘备信否无关宏旨,但使三军知此真相足矣。”



复又折枯枝喻之: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虽金兰之契,安能违权力制衡之理?”



“吾不过将米中沙砾挑出,置于光下。”



“纵刘备佯装不见,齐国中人,总会有人吃不下这掺沙饭的。”



话落,司马懿唇角勾起一抹浅笑。



郭淮点了点头,抚掌慨叹道:



“此乃堂堂阳谋!”



“府君之见,着实高明。”



“淮深表敬佩!”



司马懿一脸自信地说道:



“伯济便看着罢,我闻刘备王驾已至河北。”



“或许正是听到吾之歌谣,才专程前来验探。”



“以吾观之,不出一月,河北人事必有调动。”



“河北政权愈是不稳,吾等在魏地则便愈发稳固,此非善事乎?”



这下不止郭淮,连周围的守城将士,都纷纷向他拱手,表示敬佩。



郭淮忍不住问道:



“君对魏公如此忠义,然魏公却不肯信任足下。”



“然府君仍愿为之尽忠竭力,何也?”



本来,这种政治敏感的话题,郭淮不应该直接问出来的。



但由于两人共同守魏郡绝境,多少有些“相怜”之意。



也不知齐军何时打来,到时候他们又将如何收场。



既如此,倒不如把两个人说说心里话。



司马懿拊剑而叹道:



“魏公之疑,不过一时之蔽耳!”



“昔家兄司马伯达,初亦仅为主记而已。”



“及政绩卓越,即擢兖州刺史,又领丞相主簿。”



“此非魏公识人之明乎?”



“大丈夫当以战功昭忠心,以政绩破谗言。”



“何须终日辩白?”



很多人有个误解,



认为曹操一登场就会把篡汉两字写到脸上,司马懿一登场就会把篡魏两字写到脸上。



事实上,直到讨董结束前,曹操一直是忠汉的。



而司马懿至少在曹睿一朝时,都仍是大魏忠臣。



包括司马懿征辽东前就说了,“告成归老,待罪舞阳。”



意思就是希望征讨完辽东后,曹睿能够放他衣锦还乡。



因为混到他这个年纪,他这个地位,只希望余生能够平稳落地就可以了。



哪里还敢想着僭位?



只是没有想到的是,真就是刚征完辽东,曹睿就嗝屁了。



莫名其妙,便落了一个“托孤大臣”的身份,属实是喜从天降了。



对于时年三十岁,正值壮年的司马懿而言。



他此刻只有理想与抱负,想要一展自己的才华,从而青史留名。



在《晋书》中,曾记载说司马懿一开始为了不出仕,故意装病,不去曹操那里赴任。



曹操还专门派人去刺探他的病,结果司马懿还装瘫痪骗过了曹操。



直到曹操当上丞相以后,再次让手下人去请司马懿,然后还说他不来就直接绑来。



司马懿这才勉强出仕。



对于这则“三顾仲达”的故事,后世普遍认为是《晋书》瞎编的。



纯纯是为了给司马懿脸上贴金,搞出一个魏国版的“三顾茅庐”的故事出来。



因为曹操第一次请司马懿的时间,刚好是他平定河北的时间。



那时曹操最烦恼的问题,就是“人才”太多了。



毕竟袁神的政治遗产相当丰厚,每天不知有多少人上门毛遂自荐。



就连还只是一个县长的刘备,在听说卧龙的大名之后。



第一反应,也只是让徐庶去带他过来自己这里面试。



而国家正级干部的曹操,哪有那么多闲功夫去搭理司马懿?



再根据后面司马懿的所作所为来看,他本人是不抵触出来仕官的。



“哈哈哈!”



“好,府君之言甚合我心。”



“大丈夫既领重任,就当以死报国。”



“且看那李翊如何收场!”



郭淮与司马懿相视大笑。



春风过处,吹散了谗谤的竹简。



……



渤海,丞相府。



当简雍将听到的歌谣,如实禀报给李翊之后。



李翊得知,自己居然是最后一个得知的,刘备都比自己先知道。



又气又怒,掷茶盏于地,瓷片四溅。



第297章 吾辈鱼水,岂在簿牍之间?[1/2页]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