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_第294章 刘备:为什么不学曹操?爷们要脸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94章 刘备:为什么不学曹操?爷们要脸[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就爱电子书] http://m.9atxt.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却说赵云率军拿下桂阳,为齐军建下功业。



中间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桂阳太守赵范,欲将寡嫂许配给赵云。



赵范也是怀了自己的小心思。



他想着,自己只不过是偏远小地的一地郡守。



而赵云在齐国却是位高权重,若能攀上姻亲关系,将来也有升腾机会。



只是不想赵云此人,正气过人,坚辞不受。



经过一番周旋,桂阳到底还是被诸葛亮收回。



只是降将赵范却不敢再与赵云接触。



诸葛亮到时,念及赵云无妻,劝他将樊氏纳了。



赵云担心对自己名誉不利,一口回绝了。



诸葛亮面露难色,陷入沉思。



赵云见此,乃问道:



“莫非军师觉得有云此行,有甚不妥之处否?”



诸葛亮一挥羽扇,目光望向北方。



赵云恍然大悟,忙问:



“中原有何事发生?”



诸葛亮一颔首,目光看向赵云。



从袖中取出一书来,赵云双手接过。



原来此书竟是李翊写给刘备的谏书。



赵云一时茫然,好奇问道:



“丞相之谏书,如何在军师手中?”



诸葛亮却道,“子龙不妨先看看书信内容,然后再与我议此事。”



赵云点了点头,展开书帛一看。



果然是李相爷的亲笔,其书略曰:



——“臣翊诚惶诚恐谨奏:”



“臣闻治国之道,必先庶民。”



“自中平年来,海内板荡,天下丧乱三十余载。”



“虽赖大王神武,王师悉定,渐复太平。”



“然稽核户册,犹见生民百不遗一之惨状。”



“臣回河北之后,遍历州郡,大觉男丁凋零。”



“乡间多望门寡,市井遍刀镮妇。”



“村落处,不乏有共妻之恶俗,大违礼道。”



“以臣观之,天下间未嫁丧夫者,壮年守寡者,无夫无子者,其数不少。”



“此辈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或冻馁沟渠,或沦落风尘。”



“寡居女子,民生维艰。”



“力田不及男子,纺织难供衣食,多遭豪强侵凌。”



“故臣斗胆请奏,许寡妇自择夫婿,严惩欺凌孤寡之徒。”



“昔管仲治齐,设女闾安游女。”



“今大王欲兴汉室,当正其道而行之。”



”臣虽总领百僚,然礼俗之变,关涉国本,故冒死以闻。”



“建安十二年秋,丞相臣翊顿首。”



赵云是名武将,其实鲜少参与政事。



但李丞相总是能整出一些新鲜事儿来,令赵云也为之一惊。



现在他有些明白,诸葛亮手中为何会有李翊的谏书了。



诸葛亮这才开口解释说:



“李丞相所奏之事,是为移风易俗,国之大事。”



“齐王千岁认为此事,关乎社会礼俗,不可不慎。”



“故将此书发往各处,叫我等一一察之,然后上表提议。”



李翊提出鼓励寡妇改嫁的政策,其实就是变相的鼓励生育,促进人口增长。



诚然,在刘备与李翊的共同努力下,齐国境内的人口没有大规模减少。



但这只是跟乱世相比,跟真正的太平盛世相比。



那还是生民百遗一的惨状。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大一统王朝跟诸侯混战时代是有本质区别的。



汉末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



李翊能保证人口不成负增长,那他就已经可以名垂青史了。



怎么敢去跟太平盛世的大一统王朝去比总人口?



话虽如此,



李翊还是希望通过用政府“看得见的手”,进行市场干预。



通过鼓励寡妇再嫁,来促进人口增长。



之所以从寡妇入手,



还是因为战争带走了大量男子的性命。



许多女子甚至都还未过门,就成了寡妇。



所以李翊在谏书中,不仅提出要鼓励寡妇改嫁,甚至提出应当对她们予以人文挂怀。



她们的丈夫、孩子死在战场上,自己则变得无依无靠。



本身就是弱势群体,不应该受到社会的歧视。



诚然,汉朝对寡妇的态度比较宽容,毕竟这时候理学还没有兴起。



但这并不代表寡妇在社会上就真的能够跟寻常女子同相同。



诸如像赵云这一类的板正的传统男子而言,就是认为妇女改嫁是失节,而不愿意去娶。



不到迫不得已,寡妇肯定不是他们的第一选择。



“不知军师如何看待此事?”



赵云心里明镜似的,诸葛亮将此书拿给自己看,肯定是意有所指。



诸葛亮沉吟道:



“李相在河北,因俗献策。”



“齐王知其然,故颁此书于青、幽、辽东、淮南,及亮所督之荆州。”



“盖吾等皆方岳重臣,熟知本邦民情。”



“齐王唯恐风俗各异,激生变故,有损德誉。”



“故令我等各陈所见,以定良策。”



刘备可是一个仁德之君。



此前诸葛瑾“生子不举”的行为,使得刘备专门下了命令,让父母不得抛弃新生子。



这件事,是刘备为了维护父子之间的基本人伦。



但也让刘备意识到了,在不同地方,真的会有不同的风俗。



诸葛瑾是天下名士,他生子不举的行为,依然受到了许多人的追捧。



再一次证明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



而李翊这次提出的政策,影响更大,让刘备不得不慎重。



专门发书到了各个州郡的最高长官那里去。



就是因为诸葛亮、陈登等人,了解当地的民俗。



让他们根据实际情况来,发表自己的意见。



刘备会自行斟酌,然后定下最后的政策。



“……那不知李相这谏寡妇再适之策,军师以为何如?”



赵云再次发问。



诸葛亮搁羽扇,踱了两步,正色说道:



“善哉此议!吾尝观荆襄之地。”



“刘景升暗弱,德政不举,威刑不肃。”



“有未嫁而寡者,父母驱之如秽物。”



“夫死守节者,族中夺其田宅。”



“流落市井者,多沦入娼门女闾。”



说着,一拍桌案,盛赞李翊说道:



“李相此策,活民命于沟壑,仁也。”



“增丁口实府库,智也。”



“正风俗祛陋习,义也。”



“如此仁智义之举,吾荆州不应犹豫,当率先响应才是!”



诸葛亮本就视李翊为前辈恩师,而他的新政也符合自己的执政理念。



所以,诸葛亮认为荆州不仅应该对此投赞成票,还应该率先响应才是!



赵云见此,当即拊掌称善:



“军师既明其理,云敢不从命?”



此时,任是傻子也能听出来诸葛亮是什么意思了。



人专程来找你说,李相推行新政,你又是本地高官,是不是该做出个表率?



择日不如撞日,恰好新人也不算平民百姓。



两家也可以说是门当户对。



于是,赵云从诸葛亮之议,决意迎娶樊氏以正风俗。



是日,孔明特设雅室于荆州别院。



屏风后焚百合香,樊氏端坐其间。



料子龙戎马半生,何曾与女子独处?



只见他战袍未解先整冠,虎掌轻颤着捧茶盏。



目光游移,竟似临敌阵。



樊氏乃掩袖轻笑:



“闻将军于百万军中,如入无人之境。”



“血染白袍,尚不皱眉。”



“妾身又非洪水猛兽,今日见我,怎反似遇十万大军乎?”



赵云大窘,赧然道:



“夫、夫人说笑了……”



正尴尬间,忽闻羽扇轻摇声。



孔明含笑入内:



“佳偶天成,何须忸怩?”



“子龙盖世英雄,亮观夫人亦是倾国倾城。”



“正所谓美人配英雄,今日吉日,正好与你二人成了喜事。”



于是取了鸳鸯锦帕为信,又唤赵范入内,与赵云冰释前嫌。



赵范惶恐入内,跪地请罪。



赵云扶他起身,柔声宽慰道:



“往事如烟,当日云亦不当之处,还望贤弟多多包涵。”



“今后两家结好,君为兄弟。”



赵范泣谢,连连顿首。



是夜,洞房花烛之时,樊氏泪眼婆娑,垂泪道:



“妾本薄命人,蒙将军不弃……”



子龙轻拭其泪,亦道:



“云半生飘零,今得贤妻,是天怜我也。”



正是:



常山白龙解战袍,



荆襄红烛映娇娆。



银枪探得桃花径,



一点朱砂落雪绡。



……



青州,临淄。



时青州牧关羽,亦得刘备发来的李翊新政。



关羽跪坐于案前,展卷细观。



良久,凤目微睁,捋长髯沉吟道:



“……寡妇改嫁本无妨,只是何须大张旗鼓?”



“使国家出面,未免小题大做。”



关羽是个极正之人,他倒不反对妇女改嫁。



只是觉得专门专门让政府出面来鼓励此事,未免就有些过了。



恰在此时,忽报太中大夫孔融至。



自关羽到青州任职后,孔融因在青州政绩突出,便被一同带了去。



只见孔融峨冠博带,手持《礼记》,未及行礼便疾声道:



“君侯!李相此议,断不可行!”



“圣人云:一与之齐,终身不改,故夫死不嫁。”



“妇人,从人者也,焉有再嫁之理?”



孔融情绪十分激动。



平时社会上,也有不少权贵娶了寡妇,孔融不会说什么。



毕竟孔融也管不了人家要娶。



但眼看李翊竟然要把寡妇再嫁给合法化,甚至出台相关政策,予以鼓励支持。



让妇女改嫁成为社会风气。



这是孔融作为孔子二十世孙万万不能接受的。



“……君侯亦是熟读《春秋》之人。”



“当知道《春秋》义理,宋共公卒,伯姬守节三十五年,圣人书‘葬宋共姬’以褒之。”



“纪叔姬归于酅,守义不贰,春秋大其节。”



“李相此举无疑是,欲坏礼教,率兽食人也。”



孔融越说越是激愤,又压低声音道:



“且其引管仲‘女闾’为例,殊不知管子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尚被孟子斥为‘功烈如彼其卑’!”



“料李相功勋卓著,恐也未必功过于管子罢?”



时有关平在侧,他曾经跟了李翊两年,深知李翊为人。



见孔融对李翊出言不逊,当即出声反驳道:



“孔大夫此言才是过重吧?”



“管仲虽然功盖寰宇,助桓公春秋首霸。”



“然李相爷又何尝不是辅佐大王,扫清六合,席卷八荒?”



“今天下九州得其五,料管仲辅桓公时,亦未必有此武功。”



“况乎文治?”



话到此处,孔融当即在这里打断关平。



“汝谈文治?”



“李相废《春秋》义理,坏纲常人伦,当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适才关平提及李翊武功之时,孔融无法反驳。



而当谈及文治时,孔融知关平肯定会谈李翊屯田、度田、修河渠等一系列文治。



真要让关平举例出来,辩论上将会对孔融十分不利。



所以不等关平举例,孔融便出声打断了。



他认可李翊的文治武功,但对于李翊想要推行的《新政》,坚决反对。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李翊走到哪里都是主角,旁人很容易受到他的影响。



关平也不例外,他内心里非常崇拜李翊。



对李翊的任何措施,都无脑支持。



即便有他看不懂的,也会自己去脑补。



反正李相英明神武,他肯定不会出错的。



于是,全然不惧孔融是前辈长者,当即出声反驳:



“今是汉朝,不是春秋战国。”



第294章 刘备:为什么不学曹操?爷们要脸[1/2页]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