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_第287章 刘备:丞相是寡人之萧何,却不须为萧何之故事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87章 刘备:丞相是寡人之萧何,却不须为萧何之故事[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就爱电子书] http://m.9atxt.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且说张松为刘璋出使齐国。



早有人将其行程报到荆州,诸葛亮与众人商议。



都觉得机会难得,一致决定在见到刘备之前,先去迎他。



计较已定,吩咐各营人马,各县官员一一配合了。



至次日时,张松也乘马引了仆从,直望荆州界上而来。



将之夷道时,忽见一队军马,约有五百余骑。



为首一员大将,轻妆软扮,皓首白须,威风凛凛。



手中宝刀,灿烂如雪,勒马前问曰:



“……来者莫非张别驾乎?”



张松答说:



“……然也。”



那将乃慌忙下马,声喏曰:



“黄忠在此等候多时矣!”



一听是黄忠,唬得那张松也赶忙下马。



诚惶诚恐地奔至黄忠跟前,见礼道:



“莫非阵斩夏侯之黄汉升乎?”



此时的黄忠也已经威名远播了。



即便是身在蜀中的张松亦未少耳闻。



至少他是知道黄忠是齐国唯四的四方将军之一,在齐国不说权重,位高是肯定的。



这样的人物亲自到边界来迎接自己,令张松受宠若惊,连忙问:



“老将军何故到此迎我?”



黄忠乃道:



“吾奉孔明先生之命,为大夫远涉路途,鞍马驱驰。”



“特命黄忠聊奉酒食。”



言罢,左右军士持酒碟熟肉上前,跪奉献之。



诸葛亮此时的名声虽不及黄忠响亮,但只要是从政者都知道。



荆州之主,名义上虽然是刘琦公子。



但齐王刘备,早已经将荆州之事付与了他。



显然,以诸葛亮之聪明才智,已经猜到了张松的来意。



张松心里暗忖:



“……人言诸葛孔明睿智聪明,吾虽是远客。”



“然又何劳厚礼于此?”



“想必是那孔明知我出西川之用意,故意以此厚待于我。”



“只是齐国之主终是刘玄德,而非孔明。”



“也不知那刘备见我到此,是否礼遇?”



“我权且应喏下来,之后到下邳再作商议。”



于是,张松谢过黄忠,陪着他饮了数杯酒。



然后黄忠邀张松同行,张松应下。



两人一起上马,并马而行。



来到江陵界,是日天晚,前到馆驿。



见驿门外百余人侍立,击鼓相接。



原是诸葛亮携公子刘琦,连带着马良、伊籍、蒯越等一众荆州大臣到此迎接。



张松乃慌忙下马,上前见礼。



刘琦率先开口:



“吾等与孔明先生在此等候久矣,专候张别驾到来。”



张松躬身谢过。



诸葛亮引之入内,各自讲礼叙坐。



须臾,排上酒筵,荆州大臣,纷纷殷勤相劝。



饮酒之时,诸葛亮只说闲话。



或慰问别驾路途辛苦,或问别驾有何难处,是否需要帮助?



中间完全不提西川之事。



以致张松都开始怀疑,是否是自己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人家真的就是热情好客,宽仁待人。



我却非要怀疑人家的诚心,以为有所图谋。



张松一时间猜不明白,只被众人殷勤劝酒。



饮至更阑,方始罢席,宿了一宵。



至次日天明,亦有诸葛亮安排的侍从伺候。



一连留了张松在江陵饮宴三日。



每日日或观星象,或论兵法,或议荆州风土人情。



总之,并不提起川中之事。



张松心知不能一直逗留在此处,乃向孔明辞行。



诸葛亮亲自到江边送行,至渡口手,执其手叹曰:



“……惜乎未及与足下共演八阵图。”



话落,乃解腰间玉佩相赠,言道:



“归来时务必请别驾再过江陵,亮当扫榻以待。”



张松谢过,登舟离去,自往下邳方向去了。



诸葛亮以目送之,久久未曾离去。



眼见张松的舟楫走远,一众荆州官员这才满脸疲态地走过来,忍不住发牢骚道:



“……先生何以如此厚待这三寸之辈?”



因张松生得身材短小,荆州又是出了名的士人乐园。



士人看重什么?



一重家世背景,二重仪态形貌,三才是看重才华知识。



这张松首先给人的第一印象就不好,并且此人几日里全程饮酒吗,也未见有多少才华在腹。



偏偏在诸葛亮的催督下,



众人这几日里忙上忙下,跟伺候爷似的伺候他。



全程小心翼翼,唯恐犯错。



将要送走他时,众人皆当是送瘟神一样将之送走。



而临行前,听说诸葛亮还要让张松回江陵来,众人自然不悦了。



诸葛亮乃为众人解释道:



“……你等哪里知晓。”



“张别驾至吾所,实难得其真心。”



“终能动其心者,惟齐王一人耳。”



“吾所以令其返江陵者,盖因下邳邻颍川。”



“所谓‘市贾比三家’,恐其使齐后复投曹氏。”



“闻曹操近结西凉韩遂,有取汉中之意。”



“若得张松之助而谋西川,则大势难图。”



“故特令其必返江陵,故为其不去颍川者也。”



所谓货比三家,诸葛亮也是怕张松见完刘备,反手就去见曹操。



要知道,眼下的曹操正值大逆风。



加之其与刘备争夺荆州的失败,对西川之地极其渴望。



从他将中原人口,大量强迁至关中地区来看,就不难发现。



眼下的曹操,就是在为全力进取西川做准备。



既然如此,诸葛亮当然要尽可能地阻止张松去颍川了。



众人闻言,皆叹服曰:



“先生神算,吾等拜服。”



诸葛亮望着滚滚长江之水,悠悠叹道:



“如今李相尚在徐州,有他在,因能留住张松。”



“你我只管在江陵等候徐州的指示即可。”



众人喏喏称是。



……



徐州,下邳。



江南之事暂定,李翊也将庐江交给了陈登。



在得到刘备的允许之下,陈登总算完成毕生心愿。



将淮南之地,合并到了一起。



为此,陈登甚至激动地留下了眼泪。



他极力邀请李翊在淮南多住两日,但李翊坚持辞行。



说的是河北之事离不开自己。



而且离家近一年,他的莹妹二胎已经生下来了。



据传回来的消息称,依然是个男孩儿。



如此一来,李翊便有了三个儿子,俱是公子。



离家太久,李翊这个当父亲的,总该回家去看看。



说来惭愧,也不知是不是造化弄人。



三个孩子的出生,李翊都不在身边。



甚至没有一个孩子的满月酒,是李翊吃过的。



而李翊身为家主,众人也不好私自便办了。



所以每次都是等李翊回来,再给孩子们补办。



有了这个借口,陈登只是不好再继续强留。



只亲自送别,执李翊手道:



“昨夜拙荆告诉我说,她亦有身孕矣。”



“待孩子生下,将来吃满月酒时,务请兄弟来我淮南。”



李翊连道,“一定一定。”



这才乘舟向北,奔徐州而去。



虽然李翊陪“太子”读书的任务已基本宣告完成,但回河北之前,要途径徐州。



那肯定是要去见见刘备的。



这是为人臣子的基本礼数。



待刘备听说李翊离开淮南后,当即吩咐下人,着手准备迎接李翊。



众人皆好奇,李相离开河北近一年,大王您也不曾说让他来徐州看您。



如何便知他一定会来徐州的?



刘备对此,则是骄傲地说道:



“寡人之丞相,寡人岂不知乎?”



“公等只管前去准备,李相必来徐州见寡人。”



为了向众人“炫耀”自己与李翊之间的默契,刘备故意明着下令让李翊来徐州。



教众人纷纷去准备欢迎仪式。



众人将信将疑,各自安排去了。



建安十一年十二月冬,丞相自江南凯旋。



众人才知,刘备果然深知李相为人。



说来徐州,竟真来了。



于是,齐王刘备乃亲率文武百官,出下邳城三十里相迎。



但见旌旗蔽空,甲士列阵。



许久不曾相见,刘备着赤绶王服,当先执李翊手,言道:



“丞相助寡人抚定江南,功在社稷!”



尽管身在高位已经很多年了,李翊比之初来乍到之时,性格的确疏狂了很多。



但唯独在刘备面前,一如往常的谦逊。



“……此皆大王威德所致耳。”



哈哈哈。



两人相视一笑。



此时无声胜有声,以两人的默契。



尽管许久未见,但到真正重逢之时,两人却并未有太多话要说。



随后刘备执其手登玉辂,邀请李翊与自己同乘一撵进城。



李翊固辞说道:



“臣当乘副车。”



刘备愕然道:



“昔在下邳时,吾与卿共骑一撵,同卧一车。”



“今何见外?”



李翊整冠再拜:



“昔翊与大王布衣相交,自可促膝。”



“今王业已建,礼不可废。”



言罢,以手指道旁跪拜百姓:



“臣若僭越同乘,何以训示万民尊王?”



刘备闻言默然,一时间心中感慨万千。



不禁回忆起来,当年自己与李翊在徐州相处时的点点滴滴。



诚然,两人亦师亦友,君臣之间的感情从未有变过。



如今刘备已经当上了齐王,建立了王业。



而李翊也当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



或许在刘备心里,他仍然能拿李翊当师长、当挚友、当知己来看待。



但在李翊心里,刘备一切的身份之前,都会有一个齐王挡在前面。



如果李翊放浪形骸,真的去跨过那条红线。



最终只会引火烧身,以他性格之谨慎,是万不会去为此事的。



刘备乃独乘玉辂前行,每过街角,必回首望李翊副车。



百姓见之,莫不感叹王臣相得。



非是故人心易变,实是江山自古重彝伦啊。



车驾很快到了下邳。



甫至城门,忽闻欢声雷动,百姓夹道相迎,争睹李相风采。



但见有,白发老叟拄杖而呼:



“李公归来兮!李公归来兮!”



原来此前李翊以前在徐州辅佐刘备时,当地百姓多有受李翊恩德者。



今见李翊回来,大家都来看望这位“故人”。



除老者识得李翊外,亦有稚子捧枣栗相献。



绣阁珠帘半卷处,红妆窥视者无数。



据当事人回忆说,徐州百姓欢迎李翊回来时的情景是:



万人空巷,人们皆言:



“李公之治,民怀其德。”



“荣归之日,倾城相迎。”



“虽子产之郑,晏婴之齐,不过如是。”



面对这极致的殊荣,李翊脸上并未有一丝丝高兴。



反倒全程皱着眉头,一言不发,面色凝重。



他也没有想到自己离开徐州数年,当地的百姓还会念着自己。



一旁的刘备似看出来李翊的心思,乃上命人将车撵驱至李翊身旁。



刘备上前,执其手,说道:



“寡人之萧何,深得民心如此耶!”



李翊谦辞再三,连道此皆赖大王之威德。



然百姓献食不绝,道路为之堵塞。



刘备抚掌大笑,柔声宽慰李翊道:



“李相乃寡人之萧何,却不须为萧何之故事。”



“不然,使天下人小觑寡人。”



“愿李相勿忧!”



李翊这才松了口气,与刘备一道入了王宫。



刘备设宴,款待李翊,为其接风洗尘。



饮宴之时,李翊顺带将自己在河北这几年的工作,向刘备这个大领导给汇报了。



刘备认真听完,一面嘉奖李翊的工作,一面又问:



“丞相知辽东之变故否?”



第287章 刘备:丞相是寡人之萧何,却不须为萧何之故事[1/2页]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