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_第284章 东吴满盘皆输,诸葛亮治楚益齐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84章 东吴满盘皆输,诸葛亮治楚益齐[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就爱电子书] http://m.9atxt.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却说诸葛亮在江夏正式掌权,向者其在徐州之时。



受前辈们的压制,生平未尝得水。



今日到江夏,得长江之水,正是如龙腾飞之时。



荆襄九郡,目前诸葛亮只有江夏一郡。



但是接下来,他将会帮助刘备拿下剩下的八个郡。



待闻说李丞相已经拿下庐江,周瑜也拿下南郡之后。



诸葛亮当即阴遣细作,散布流言于荆扬二地,云:



“——周郎据荆楚,欲自立也。”



“其手下之将,皆服周郎,而不敬孙权。”



一时间,讹言四起。



流言渐炽,传至吴中。



孙权闻之,疑惧顿生,惕然惊诧不已。



忙遣人去往荆州探查,是否有此事。



探子至夏口时,正遇着诸葛亮使人扮作的“吴军”,截断了长江水路。



使者不得过,只得将此事汇报给孙权。



于是,孙权更加惊疑。



古代交通本就不方便,信息闭塞。



孙权又不能直接打过电话过去,向周瑜确认此事。



一旦有了信息差,没矛盾都得激化出矛盾来。



尤其这不管是不是诸葛亮的离间之计,哪怕仅是万分之一的可能,孙权都不敢赌。



因为周瑜长期在外领兵,将士们都服他。



而他们又很少感受到孙权的“厚恩”,时间一长吧,自己确实很容易被架空。



孙权心中愈发感到不安,乃谓左右曰:



“昔白起功高,秦王疑之。”



“今公瑾威震荆襄,倘为部将所挟,如之奈何?”



于是密召左司马顾雍前来商议。



顾雍乃吴郡冠族,四大姓氏之一。



在吴地位望隆重,孙权将自己的心事、难处一一向他说了。



顾雍当即献策道:



“君侯宜急发诏,令公瑾回援庐江。”



“若其迟疑,则反迹明矣。”



“更可使人潜谕军中,言‘吴地将危,父母妻子待汝归’。”



“西征士卒多为吴人,必无固志。”



“如此,收回兵权不难。”



孙权抚掌称善,遂连发羽檄。



催促周瑜东还。



时周瑜在江陵,得孙权手谕,慨然叹道:



“主上连诏促归,此必疑我矣!”



于是召集诸将商议,谓众人道:



“今吴侯召我回去救庐江,今若不还,是不忠也。”



“若弃荆州而返,魏人必乘虚复取。”



“诸君以为当如何?”



众将皆进言道:



“都督若去,荆州难守,不如暂留,徐图后计。”



周瑜沉吟良久,摇了摇头,否定了众人的提议。



孙权就是不放心留他在荆州领兵,继续留在这里,不是坐实了反意吗?



“……我知诸公不舍,然请列位稍安勿躁。”



“吾有一计,可解此困。”



众将急忙问,“计将安出?”



周瑜背着手,眉头蹙起,在原地来回踱了两步。



徐徐将自己的战略计划,娓娓道来。



“今主上见疑,若遽归,则荆州必失。”



“吾有一计,可转危为安——”



“当绝孙刘之盟,北结曹氏。”



此言一出,众人无不一惊。



这个计划跟此前结刘抗曹的战略简直背道而驰。



这就是政治,为了利益,什么都能够轻松改变。



周瑜有条不紊地为众人解释道:



“吾等虽新夺荆州,结怨于曹氏。”



“然赤壁之仇,刘备实为祸首。”



“曹操之生死大敌,始终是刘备,而非我东吴。”



“以曹操之明略,必不念旧怨。”



“若遣使修好,约共分荆北。”



“我得南郡,彼占南阳,合击刘备。”



“如此则北方边患可解,更可自荆州出兵,收复庐江。”



如果不是孙权催得紧,周瑜是想全吞荆北的。



但如今只能是和曹操两家平分。



毕竟你不拿出点诚意来,人家凭什么跟你合作?



计划提出之后,一众武将皆愕然,或问道:



“齐强吴弱,奈何?”



众人担心,绝了齐国盟约,就此开罪刘备。



东吴真的能抗住齐国单方面的攻势吗?



周瑜沉吟道:



“齐虽强,然吴魏合势,足可以抗衡。”



“且江南之争,在于水战。”



“齐人虽有淮南水师,但还不至于纵横江南。”



“彼若欲练横行江上之舟楫,非三五年可就。”



“三五年时间,足够我东吴抚定江南。”



齐国拥有天下第一的陆军是不假。



但他的水军,至多是前三守门员。



诚然,以齐国之雄厚国力。



想要经略江南,打造一支横行江海的水师并不困难。



但那肯定需要个几年时间。



这几年时间,就是东吴发展喘息的机会。



周瑜见众人面带迟疑,乃进一步解释道:



“今吾既统东吴水师,复得荆州舟师,足以横行江海。”



“纵然进取不足,然自守有余。”



“刘备虽横扫中国,所向无敌。”



“然其岂能用北地之马,踏平长江乎?”



“愿诸公勿疑,此计可以行之。”



计较已定,周瑜手书密函一封。



具陈“绝齐联魏”之策,遣心腹将校潜送至吴地。



使者夜渡至夏口,忽遇巡江战船。



诸葛亮早伏细作于要津,截获密函,展视视之,其书略大致云:



“臣瑜昧死上言:荆州新定,将帅思归。”



“然刘备虎视于江东,曹操狼顾于江南。”



“若轻弃要害,恐非万全之计。”



“臣窃以为,当北结曹氏,共拒强齐……”



看完这封书信,诸葛亮谓左右人道:



“周郎欲绝盟联魏,此计若成,于吾主大不利也!”



于是,命人取来笔墨,他观摩周瑜笔迹。



然后亲自执笔,更易其词。



其略云:



“——瑜启吴侯:荆州形胜,已入我掌中。”



“将士用命,皆愿效死。”



“今若遽召瑜归,恐军心不稳。”



“且庐江小郡,何足挂齿?”



“大业在荆襄,岂可轻弃!”



“望主公勿复多疑,待瑜荡平江北,自当奉绶归朝……”



书成以后,仍封以原印。



密遣人伪作吴使,星夜驰送吴地。



孙权得书,览未竟而色变,怒掷于地曰:



“竖子安敢狂悖至此!”



顾雍拾而观之,进言曰:



“此书辞气骄蹇,恐有诈也。”



孙权拍案怒道:



“字迹印章皆真,何诈之有!”



“速召陆绩、张昭过来议事!”



很快,以张昭为首的东吴大臣,纷纷入内。



与孙权商议对策。



张昭进言道:



“公瑾据荆州,其志难测。”



“今彼欲联魏制齐,我吴何不反其道而行之?”



“不如遣使与齐修好,单方面重缔盟约。”



“若公瑾本无二心,见盟约已成,必当归吴。”



“若其执意留荆,则是自绝于吴,反迹昭然矣。”



陆绩在旁侧,当即出声附议:



“……子布之言甚善。”



“刘备方惧魏吴联合,若我先示好,彼必欣然应允。”



“届时周瑜在荆州前有齐军,后失吴援。”



“纵有异志,亦无能为也。”



孙权沉吟良久,抚掌称善:



“……二公之言,最合孤意。”



遂密遣使者,前往庐江找李翊和谈。



李翊当然毫无疑问地接受了孙权抛来的橄榄枝。



很快,此事传至江陵。



周瑜闻之,大惊失色,呼曰:



“……吾正欲与齐人死战,吴侯奈何先和?”



眼见孙权已经和齐国重缔了盟约,那么“绝齐联魏”的计划也就泡汤了。



接下来,如果周瑜不回吴地,那就坐实了反意。



“……唉。”



周瑜心知大势已去,他走到江边,忍不住再去看一眼自己奋战了近一年才拿下的荆州。



望着滚滚长江之水,周瑜临江而叹:



“这几日在江陵理政,深感人生之艰难。”



“就像那不息之长河,虽有东去大海之志,却流程缓慢,征程多艰。”



“然,江河水终有入海之时。”



“而人生之志,却常常难以实现,令人抱憾终身。”



说着,将自己的衣袍割下,弃于江中。



“赤壁鏖兵,江陵血战。”



“将士们白骨未寒,今却将之拱手让人。”



“吾有何颜面回见江东父老?”



言罢,凄然泪下,在场诸将无不哽咽啜泣。



老将黄盖拄戟叹道:



“都督勿忧,他日必当再取。”



真的还会有他日吗?



周瑜无奈地一声苦笑。



其实大家都明白,这只是一句安慰话罢了。



天下形势,本来就是齐强吴弱。



如果拿下荆州,靠着江南之地,再联合曹操。



两家合力,尚有机会抗击齐国。



如今失去荆州,东吴也将彻底失去进取天下的机会。



未来几年,吴人将永远地被困在江东之地,不得进取。



至于何时为齐人所灭,完全看刘备、李翊的心情。



看他们的战略优先级是谁了……



感慨完之后,周瑜命人备好舟船,他要亲自前往夏口找诸葛亮谈判。



孔明啊孔明啊,到底是你赢了……



周瑜心情郁闷,怏怏不乐地来到夏口。



诸葛亮早已领了一众文武,在江边等候,似早已料到周瑜会来。



周瑜见之,又是一声长叹。



“周都督,亮在此恭候多时了。”



诸葛亮轻挥羽扇,向周瑜打了个招呼。



周瑜强颜欢笑,下了舟船,向诸葛亮拱手道:



“有劳先生久等,请入内说话。”



两人入内,各自叙礼毕。



周瑜知道诸葛亮要想什么,诸葛亮也知道周瑜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双方都是人精,周瑜率先开口:



“君等妙算,不费一矢而坐得荆州,当真了得。”



“叫瑜好生佩服!”



周瑜万没想到,当年诸葛亮承诺不会向荆州发一箭一矢,居然真的做到了。



偏偏自己还不得不把荆州拿出来交易。



不拿出来不行啊。



后方孙权逼迫得太紧,荆州已成了一块烫手山芋。



周瑜只能在放弃之前,拿着它尽量为吴人换取更多的利益。



诸葛亮故作茫然,抚扇问道:



“都督何出此言?亮未尝欲取荆州。”



“莫非都督此来,是要将荆州拱手相送?”



周瑜也不多与诸葛亮做口舌之争,只问道:



“吾与将士浴血奋战,舍生忘死,方得此土。”



“岂能轻弃?若让荆州,贵国有何回报?”



周瑜最希望的目标,当然是收回庐江之地。



并退而求其次,拿下荆南。



只是以诸葛亮之明略才智,这个目标恐难以实现。



尤其周瑜手上能打得手牌并不多。



果不其然,诸葛亮悠然起身,淡淡开口:



“豫章太守太史子义前不久身染疫疾,以辞官回乡,归去徐州养病。”



“豫章缺一良守。”



“今以豫章相赠,足酬都督之功。”



周瑜温言骤然色变,厉声道:



“豫章本属江东,何劳相赠!”



“孔明未免欺人太甚!”



豫章以北是东吴的,豫章以南是太史慈占领,单独划为了庐陵郡。



诸葛亮的意思,就是把两郡合二为一,将豫章全境让给你东吴。



但周瑜当然不买账,拿半个豫章,就换富庶的南郡,简直是把人当傻子欺负。



更别提诸葛亮对庐江之地,绝口不提了。



诸葛亮见周瑜不允,遂拂袖而起,冷然道:



“……都督既无诚意,又何必多言?”



“请回吧!“



说罢,撩衣准备离去。



周瑜知势不可逆,只得强抑怒意,拱手恳求道:



“孔明且慢!”



“纵荆州难全,庐江可否归还?”



第284章 东吴满盘皆输,诸葛亮治楚益齐[1/2页]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