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_第199章 若向三国觅君臣,李郎才气配刘君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99章 若向三国觅君臣,李郎才气配刘君[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就爱电子书] http://m.9atxt.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言外之意,是希望李通业马上停了阳安郡的赋税征收,免得乱上加乱。



李通却道:



“袁绍与曹司空、刘将军相持甚急,左右郡县背叛乃尔。”



“若锦绢不调送,观听者必谓我顾望,有所须待也。”李通表示,赵哥你的好意我明白。



但咱家老板是个什么性格你又不是不知道。



现在汝南全境反叛,就老曹那多疑的性格。



我要是不把阳安的赋税送上去,老曹不得砍了我啊?



李通执意要继续征税,就是为了避嫌。



赵俨是李通的好友,乃出言劝道:



“诚亦如君虑,然当权其轻重,暂缓征税。”



“君可还富于百姓,颍川自有我为君释此患。”



赵俨的意思就是兄弟你别折腾了。



汝南都乱成这样了,就你这阳安还是曹公的根据地,可不能再乱了。



把征调迅速还给百姓吧,中央那边我替你说话。



赵俨这么自信,自然是因为他上头有人。



作为颍川出身的士人,他老板的老板才是曹操。



现在他的老大哥是荀彧。



赵俨即刻写了封书信,星夜送往曹军大本营颍川。



曹操在官渡前线,荀彧便是绝对的一把手。



书信送至荀彧面前时,拆开来看,其书略曰:



“今阳安郡当送锦绢,然道路艰阻,必致寇害。”



“百姓困穷,邻城并叛。”



“阳安亦有倾覆之危,不可不察。”



“且此郡人执守忠节,虽遇险境而不怀二心。”



“微善必赏,则为义者劝。”



“善为国者,藏之于民。”



“故以国家宜垂抚慰,所敛绢帛,皆还于民。”



“如此汝南可定,豫州全境可定也。”



赵俨提出了应对袁氏舆论攻势的办法。



那就是停止征收赋税。



当然,本来他们就已经征不上来了。



现在正好借此机会,给予百姓恩惠。



得民心者,得天下。



只要稳住豫州的百姓,那么那些观望的官员也无能为也。



荀彧在看完赵俨的书信之后,大喜过望,即回信道:



“君之所言甚善!吾当即白曹公。”



“公文下郡,所征之锦绢宜当悉数退还于百姓。”



荀彧的即刻以公家名义,将书信发往了阳安郡。



阳安百姓见此,上上下下,欢天喜地。



故阳安之地,暂时安定。



荀彧帮曹操保住了汝南的阳安郡,又发加急文书送到官渡前线,说明豫州动乱之事。



时曹操在官渡,待接到荀彧的书信过后,不由大惊失色。



“吾不过出征两月,何得豫州两地,仅颍川、阳安为我所有耶?”



曹操人傻了,好端端的,家没了大半。



众将皆劝道:



“今吾等迁治所于颍川,豫州若有失,则吾等无家可归矣。”



“不妨撤军,先回豫州平叛。”



曹操却果断拒绝道:



“吾若走,玄德必不能抗河北大军,中袁绍之计也。”



“袁绍见我两家联合,故于吾后背作乱。”



“今我若救豫州之急,袁绍必举全军攻打玄德。”



“玄德少我一军,诚难拒也。”



“彼若有失,则官渡破也。”



“官渡破,袁绍便可乘势南下,袭我许县。”



“届时,吾既无外援可应,又无内助可用,照样为袁氏所破。”



众将听闻,俱感到心急如焚。



暗叹袁绍好厉害的手笔,竟使我军进退两难,守也不是,撤也不是。



“可若放任豫州叛乱不管,我军失去后援,又如何能与袁军相持?”



曹仁一脸担忧地说道。



曹操沉吟半晌,对诸将说道:



“刘备亦有豫州之地,此次叛乱,他理应知晓。”



“今既是合力抗袁,当与之共议对策。”



这时候就得仰赖盟友出力了。



曹操可以摸着良心说,他在此次同盟作战中已经竭尽全力了。



仗都是在他的地盘上打得,损的民力也都是他曹操的。



现在又遇上这种糟心事,老刘你总不能见死不救罢?



于是,曹操领着众人来到刘备大营。



待通禀过后,两家相见。



一照面,曹操便开门见山问:



“玄德知豫州之危机否?”



刘备一颔首,“适才沛相陈珪发书信来,吾方知豫州有变。”



刘备所掌的豫州之地,主要就是沛国。



沛国的沛相是陈珪,身边有陈群辅之。



虽能够暂时稳住手下那帮人,但同样表达了诸县不愿配合政府缴税的难处。



尤其是沛国南部,这一带是最心向袁氏的。



早年间他们是袁术的势力范围。



虽然老刘家目前与袁氏有姻亲关系,但正牌的袁氏家主还在呢。



他们当然是选择正主。



所以摆在老刘面前,只有两个选择。



要么出兵平叛,强制征税。



要么采取怀柔之策,暂时停止收税。



待打败袁绍,战事结束后,这些持观望态度的郡县自然会重新回到朝廷的怀抱。



陈珪在信中表达了,希望刘备采取怀柔之策的请求。



因为他发现,目前豫州的百姓还大都心向袁氏。



如果强行发兵,只会适得其反。



更加让当地百姓认为河南暴戾,袁氏宽仁。



只有投靠袁绍才是他们的光明出路。



于刘备而言,他当然可以暂时放弃沛国的税收。



因为他的主要收入来源在徐州和淮南,沛国的收入于刘营而言根本不痛不痒。



但曹操这边可就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曹营目前主要收入来源,就是豫州的郡县。



而现在曹操手上,就只有一个颍川,一个阳安了。



“今豫州之地并叛,属下皆劝我回去平叛。”



“只是此事干系重大,操亦不敢独断。”



“故来此与玄德共商此事。”



曹操向刘备表达了自己的难处。



又刻意强调手下人都在劝他回去。



言外之意,



就是在问刘备,你一个人在官渡顶不顶得住?



你要是能帮兄弟顶一会儿,那哥们儿我可就先回豫州去了。



刘备当然不肯放曹操走了,直接伸手攥住曹操的衣袂,沉声道:



“目前袁绍所忌者,惟曹公与备耳。”



“今曹公若走,备如何与之相持?”



就是能顶住,刘备也不可能自己顶。



要知道,刘备现在属于是在帮曹操打袁绍。



当然,从长远的角度看也是在帮自己。



但不论如何,老曹你也不能临阵卖我吧?



你有你的难处,我也得给我手下兄弟一个交代不是?



曹操故作为难,将手一摊:



“吾豫州之地尽失,钱粮难收。”



“兖州又是主战场,民力不存,稻谷尽毁。”



“将如何与袁绍相持?”



李翊在旁侧说道:



“曹公不还有颍川吗?”



“颍川之地甚富,应能再坚持两月。”



曹操用枣祗在颍川屯田,主要收入来源确实是在颍川。



曹操哂笑道:



“君莫非戏言乎?”



“以颍川之地,供给我两州大军?”



“纵然持得两月,待两月之后,又当如何?”



李翊乃道:



“今结盟抗袁,自当同心合力。”



“若曹公粮尽,我徐州绝不袖手旁观!”



诶!你这厮!



曹操气得胡子都要歪了。



乍一听上去,李翊这话还挺讲义气的。



但你仔细一琢磨,就会发现这小子一肚子坏水。



现在我豫州有难,你不帮忙也就算了。



居然还想让把我多年积攒的老底给拿出来用,等用完了,你徐州才肯支援。



你小子是不是太狠了你?



“……好了,子玉。”



刘备挥了挥手,示意李翊莫要再说了。



转而对曹操说道:



“曹公不必担忧,豫州有难,我徐州不能袖手旁观。”



“自即日起,我军会每日供给军粮一千斛,助明州渡过难关。”



曹操闻言大喜,执刘备手道:



“君甚知吾心意也!”



“诚如是,我盟军必能战胜袁绍。”



李翊还待再劝,刘备却表示自己心意已决。



李翊只好作罢。



待出营后,李翊问及刘备缘故。



刘备却先反过来责备李翊道:



“我知先生出山之时,险死于曹军之手。”



“然是先生力推曹刘同盟,共抗袁绍。”



“今既两家合力,当摒弃旧怨,不该以私废公。”



显然,刘备认为李翊待曹操如此刻薄,肯定是在念旧仇。



因为相处了这么久,刘备知道李翊性格是非常宽仁的。



但唯独面对曹操时,总是下死手整。



李翊的心情,刘备能理解。



但刘备认为现在大敌当前,还是应该以大局为重。



李翊眉梢一挑,正色问:



“公以李翊为何人也?”



“翊自入徐州以来,殚精竭虑。”



“前后所行意,未有负于心者。”



“只盼天下早归一统,百姓安业,再不受战事所累。”



作为富二代出身,李翊本来对底层人民是无感的。



但穿越第一天,自己就差点儿被曹兵砍了。



正因为此,使得李翊对底层人民感同身受,知道这世道有多艰难。



他从不恨曹操,他恨的是这个差点杀死他的乱世。



他也不是在针对曹操,而是他的目光看得更加长远。



待袁绍灭后,曹操就无疑会是刘营最大的敌人。



而曹操的能力要比袁绍更强,当他崛起之时,会是一个比袁绍更加难缠的对手。



所以李翊从始至终,都是在尽力限制曹氏的发展。



正如适才,他主张等曹营山穷水尽之后,徐州再接济粮食。



这也算是在讲原则,不背刺盟友的情况下,能限制曹氏的极限了。



“……若击败袁绍,我军必然向北。”



“河北之地,曹氏得多耶?刘氏得多耶?”



李翊发出灵魂拷问。



老刘你现在不限制曹操,等打败袁绍,瓜分其土地时。



曹操分走了大量富土走时,就有你哭的了。



刘备沉吟半晌,还是说道:



“目今战局不明,胜负如何,尤未可知。”



“不好以一言而断。”



“若真等到那时,便到时再说!”



……嗯。



李翊一时无言,直到此刻他才发现,老刘跟自己还是不同的。



自己是完全以一个政治家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谈感情,只讲得失。



但老刘创业至今,却仍保留了一股游侠气。



他愿意马上出手接济曹操,既是出于对老友的同情,也是出于对盟友的义气。



这的确展示了刘备侠义的一面。



但李翊心中却隐隐有些不安。



刘备的脾气有时候很倔,倔到一头驴都拉不回来。



当他上头时,他会把他的游侠气带到官场上、甚至是战场上来。



这种习惯,也不知是好……是坏……



“先生觉得备做错了吗?”



刘备也觉自己方才说话有些重了。



他请李翊出山时,明确说了将以师礼待之。



但方才自己情绪有些激动,似乎失礼了。



“……不。”



李翊摇了摇头,反倒一脸释怀地笑了。



“适才翊曾言,吾前后行意,未有负于心者。”



“故我请不发粮于曹营。”



“然主公却乾纲独断,力主发粮于曹营。”



“我想,主公也是前后行意,未有负于心者。”



刘备闻言,大喜过望。



上前挽起李翊胳膊,再道:



“既如此,望先生与备将来都不会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



说着便要拉着李翊,一同去用晚膳。



李翊却拒绝了,表示要先处理公事。



刘备问是什么事,就不能交给其他人代劳吗?



李翊弯唇笑道:



“翊去清点一下,明日送给曹营的粮草。”



刘备一怔,旋即大笑。



两个人都笑了。



……



有诗对此赞道:



若向汉末觅君臣,李郎才气配刘君。



郯县相识情犹在,江山如画共耘耕。



(本章完)



第199章 若向三国觅君臣,李郎才气配刘君[2/2页]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