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八零机械厂_第168章 我们不是来讲课的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68章 我们不是来讲课的[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就爱电子书] http://m.9atxt.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小汽车好端端的拉开对开门又简单又方便,大家都好上手。



侧滑门且不说大家用的能不能习惯。



一旦滑道卡壳,或者是机油干了,侧滑门是极其容易出现故障的。



到时候车上的人下不来,下面的东西运不上去,这些情况怎么办?



这个滑道门改的完全没有什么意义啊!



马可波罗波等人将“车门”记在小本上。



现在欧洲市场最流行的就是侧滑门。



侧滑门的设计,不仅能够有效的利用停车空间,同时在拉开和关闭的时候还很优雅。



很多购买的顾客都很喜欢这种侧滑门的设计。



所以在给机械厂小汽车设计的时候,意大利工程师们也把这种侧滑门加了进去。



“我们设计侧滑门主要是出于停车装运货物的考虑。”



马可波罗波开口:“与对开门相比,侧滑门可以充分利用空间,方便人和货物搬运。”



曹青杭等人听了直懵。



这什么理由?



你一个开车门的事儿,跟停放空间有什么关系?



“于副厂长、曹工,是这么回事。”



陈露阳主动开始解释起来。



“意大利和欧洲那里很多的小街道很窄,有些窄的只能过一辆车,就在没有别的空间了。”



“再加上他们马路上车也多,平时停车的时候就会出现车挨着车的情况。”



“所以他们自己国家在设计车的时候就采用了侧滑门的设计方式,把空间位置也给计算了进去。”



众人听完,登时恍然大悟。



小吴诧异:“他们国家道那么窄!那走道不憋挺???”



陈露阳笑了:“那憋挺啥,小道下面就是大海了,蓝天白云的,美得很。”



小吴更震惊了!



车都直接开海里了,还美呢?



不过眼下不是讨论这些的时候。



曹青杭开口道:



“小陈你跟他们说一下,我们的小汽车基本上都是在城里和村里开,地方大的很!不存在这种没地方开车门的情况。”



马可波罗波们听到这话,纷纷愣了一下。



他们把实际情况记在了小本上,然后道:“这点我们记住了。还有其他的反馈吗?”



曹青杭指着车顶的部分:“还有这里。”



意大利代表们看过去。



图纸上的小汽车是流线型车顶设计。



设计目的与车头相同,既是为了增强外观动感,同时也为了优化空气阻力。



但是曹青杭他们对这个设计也很不满意。



“大家买我们的小汽车,看中的是小汽车的装载能力。”



“这个流线型的车顶,会影响车辆的空间利用率。”



马可波罗波们记下反馈,回答:“这个我们可以重新调整车顶高度与角度,重新再设计设计细节。”



曹青杭忍不住打断:“细节可以等以后慢慢推进,是不是现在我们先把研究推进的方向大概定一下?”



现在机械厂的小汽车已经被列为了一号工程。



全省各项政策全部向机械厂倾斜,就等着他们出成绩呢!



厂里的工人和生产线都等的五脊六兽的,日夜都等着升级小汽车。



面对上下左右的重重压力,曹青杭他们迫切需要先把小汽车的发展改进方向确定下来,然后在大框里面做填空题。



而不是看着意大利工程师们今天画外壳,明天画内饰,跟大姑娘绣花花似的磨时间,做思维发散题。



马可波罗波拒绝:“设计汽车是需要灵感的。灵感是迸发出来的,自由探索的。”



“如果生硬的确定方向,那灵感就有了限制,这与我们的工作理念是完全相悖的。”



曹青杭忍耐着劝道:“灵感与方向是不相悖的,你看我们先把目标定好,然后去克服困难,实现目标,这种方式是不是更适合我们的合作?”



马可波罗波疑惑:“我认为不适合。”



“设计汽车是艺术,艺术是一件美丽的事情。”



“美丽的事情应该去探索。”



“我们应该通过尽可能的探索,再逐步细化设计细节,不断达到美丽的标准。”



听完了陈露阳的翻译,于岸山、郝逢春和曹青杭等人真是觉得好话都对牛讲了。



之前双方第一次见面的时候,



机械厂就已经明确,要在上半年内对小汽车进行升级,并且成功投入市场!



他们这边争分夺秒对小汽车的主要技术进行研发,结果意大利这边还在天马行空的谈灵感!



意大利工程师代表团们看着脸色不太高兴的机械厂工程师。



再次将话题拉了回来,争论起了车头的设计。



意大利工程师对于车身造型的设计,采用的是一种新型的空气动力优化方法,这种设计涉及复杂的流体力学理论以及大量高阶数学模型描述。



陈露阳虽然擅长意大利语,并且对小汽车的相关技术名词都掌握,



但是一个准备高考的他,真听不懂流体力学和高阶数学模型描述啊!!!



头一次,



翻译大牛逼人陈露阳同志,遭到了史无前例的翻译危机!



不过!!



好在他工具书看的比较多,通过语言的字母拼音结合上下文语境,倒是还真的让他翻译出来了几个技术名词。



这些名词里面,尽管有些翻译的并不准确,但好在曹青杭他们个个都是搞技术的,一些词儿他们一听就能听明白咋回事。



可是对于一些超越他们熟悉的技术背景的知识,曹青杭他们就不太懂了。



“小陈,什么叫涡流分离控制和层流转化点啊??”



曹青杭将这倆词儿写在笔记本上,周围画了一个圈,眼神中充满了不解。



陈露阳寻思话了……



哥……,你都不懂,我更不懂了!



眼看着意大利代表巴巴的等着他们回应,陈露阳果断暂时中止讨论,询问意大利工程师代表团,到底什么叫“涡流分离控制和层流转化点”。



马克波罗波愣了一下,似乎很诧异对方连这是啥都不知道。



不过好在他们的队伍里有空气动力学专家:希门达腊达。



希门达腊达拿起笔和纸,简要的对涡流分离控制和层流转化点向陈露阳进行了描述和转化。



陈露阳连看图再听解释,再加上问了几个关键性的问题,总算理解的差不多。



“曹工,是这么回事。”



第168章 我们不是来讲课的[1/2页]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