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开局相亲女儿国王_第二百三十五章 纪录时代三十年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三十五章 纪录时代三十年[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就爱电子书] http://m.9atxt.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北大的图书馆里面,李长河坐在书桌前,手里拿着一支圆珠笔,百无聊赖的在那转着。



他在完善着自己长篇的内容方向。



对于长篇的写作,李长河的心里其实早就有了腹稿,毕竟这年代写长篇,对他来说能选择的题材极其有限。



一种就是革命军旅文,类似《亮剑》那种,刻画一个李云龙式的英雄人物。



一种就是时代都市文,类似《血色浪漫》《人世间》《活着》那种。



其他的题材,像科幻啊,武侠啊这些,也能写,但是在这个年代,不管是读者基数还是社会影响力,这些题材都太偏小众。



而李长河思索了一下,选择的是后者。



他打算写一本时代都市文,而且这一次,他打算从一个农村孩子的视角出发,黑一下下乡的知青们。



嗯,一个投机派的知青,外加一个淳朴的农村主角。



他要刻画一个时代的缩影,在二元制的经济环境下,城市知青和农村青年不可逾越的鸿沟。



书名就叫《时代的新生》,甚至于连结局走向他都想好了。



当质朴努力的主角通过努力学习考上大学,来到城市寻找抛妻弃子的渣男知青的时候,才发现,对方已经借着新一任干部妻子的身份,出国留学去了。



而最后的收尾就是这个渣男选择了背叛祖国滞留海外,同样将国内的干部妻子和家庭抛弃,结果在自由民主的世界里,被“自由的枪声击倒。



书里面一部分主旨,就是渣男知青的下乡之旅,这也是李长河想嘲讽和批判的角度。



当然,这里面不止有批判必然也要有温馨和优秀的知青代表。



比如说,努力学习的知青和农村青年,为国奉献的时代骄子。



毕竟这个年代,人们还是更喜欢真善美的人设。



李长河很想看看,自己这本书写出来之后,社会的反响会是怎么样?



想想他一个知青文学的创始人,玩这么一手,也很有意思啊!



想到这些,李长河的嘴角微微翘起。



随后坐在桌子前面,李长河开始在草稿纸上写了起来。



“1970年的冬天,十岁的梁小山第一次跟着父亲来到了京城,来他的姑姑家走亲戚,哪怕他们的家,距离这里只有二十公里”



选择的年代,是后世不可触碰的禁区。



至于最后能不能发表,李长河暂时不作考虑。



因为这本书对他而言,真的是坐到了随心所欲,把自己想写的刻画出来。



反正他现在,也不用为钱发愁了。



伴随着李长河的动笔,时间开始悄无声息的流逝。



对于这本书,李长河写的并不快,而且时常删删减减,把已经写好的稿子扯掉重写。



所以当周三的晚上,朱琳看到李长河又坐在书桌前面开始奋笔疾书的时候,朱琳好奇的走了过来。



“你这是又打算开始写稿子了?”



“准备写个长篇,现在就是刚开头!”



李长河放下手中的笔,笑着跟朱琳说道。



“写长篇?”



“这得写多久啊?”



朱琳有些诧异的问道。



“那哪说得准啊,我觉得毕业前能写完就挺好了!”



李长河笑着说道。



他要到82年春天才毕业,所以算下来,还有两年多的时间。



这本书他确实一点都不着急,打算慢慢的磨。



“这么长啊,那你得写多少字啊!”



“说不好,看想到哪写到哪吧!”



现在的长篇不像后世网文,动辄几百万字的篇幅。



一般来说五十万字以上就是长篇了,百万字以上的李长河就知道一个《平凡的世界。》



放在手写的年代,这个篇幅确实挺震撼的。



或许这也是长篇在这个年代极其具备影响力的原因,光篇幅来讲,就不是一般人能构架的了的。



“看你这吞吞吐吐的样子,这是有事?”



李长河这时候顺手将朱琳拉过来,然后让她坐在自己的腿上,抱着她的腰轻声地问道。



朱琳犹豫了一下,随后轻声地说道:“这事是老田让我找伱问问。”



“是关于青年电影制片厂的事情。”



“青年电影制片厂?”



李长河听到这个名字,有些陌生。



“这个青年电影制片厂,以前是我们学校应京城政府的邀请成立的,当时是为了拍摄短片,后来就成为了我们学校教学用的实验电影制片厂。”



“再后来就关了,但是从去年开始,我们学校又把他重新恢复了起来,今年改名京城青年电影制片厂了”



“也就是说,你们学校现在也有拍电影的资质?”



李长河有些诧异的问道。



“肯定有啊,我们老师现在就拍着一部呢,讲中日友好的一个电影,好像叫什么《樱》”



朱琳冲李长河说道。



李长河闻言撇撇嘴,中日友好个屁!



当然,这句话这个年代还是不适合说的,毕竟现在国家对本子有所求。



不过八十年代也确实算是中日友好的十多年,而这友好的前提,实际上都源自于中美友好。



所以说啊,国与国哪有什么友谊,都是利益!



“那你们是也想在青年制片厂拍电影?”



李长河心里吐槽了几句之后,立刻回到了正题上。



而朱琳则是轻声地说道;“差不多吧,但是不是电影。”



“最近青年电影制片厂那边重新进了一批拍摄设备,供学校教学使用也供老师拍摄使用。”



“田壮壮有能力从厂里把设备借出来,他想尝试攒个局,拍个短片。”



“不过现在没好本子,他让我回来找你问问,有没有兴趣出个本子。”



“出本子拍短片?”



“这么说,你们的胶片实际上不多是吧!”



李长河思索了一下,开口问道。



即便田壮壮关系通天,青年电影制片厂撑死能给他出借摄影设备,胶片绝不可能给太多。



这玩意儿是个消耗品,价格又贵,不可能任由田壮壮一直造。



“肯定啊,估计也就够个十几二十分钟的吧。”



“怎么样,你有兴趣给他写吗?”



朱琳冲李长河好奇的问道。



李长河思索了一下,随即笑着说道:“这么短的时间,玩短片没什么意思。”



“为什么不搞个纪录片呢?”



“纪录片?”



朱琳听到李长河的话,有些诧异。



她不是不知道纪录片,但是这种类型还比较少见,北电目前的导演系,还没有纪录片这个专业。



“对,你们现在与其搞个短片,我觉得不如搞个纪录片。”



第二百三十五章 纪录时代三十年[1/2页]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