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明君_第103章 宵旰忧勤,案牍劳形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03章 宵旰忧勤,案牍劳形[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就爱电子书] http://m.9atxt.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将杂税派回正税,有一个致命的问题——那就是,官绅有免除正税的特权。



虽说有额度限制,时间期限,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官绅几乎就是有无限的正税免除权。



这也是为什么百姓会争相将田亩投献徐阶。



如今既然试点要改动正税,那这就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官绅要不要免税?



张居正静静坐在矮墩上,听皇帝逐一道来。



垂目低眉,迅速将皇帝的话语,在脑海中过了一遍。



直到皇帝一连说完三条,没再往下说,他这才缓缓起身。



张居正想了想,拱手行礼道:“陛下,虽只松江一府,但,终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上下都盯着……”



皇帝说完三条,就没有简单的。



将苛捐杂税合并回正税,说得简单,问题可就多了。



正税提高后,怎么遏制地方官府,换个面目继续加派?



若是一头提高正税,一头继续加派,百姓又当如何自处?



要知道,正税是中枢收上来的,杂税可就不一样了。



若只是松江一府之地也就罢了,届时铺陈天下,各地官府失了进项,免不得群魔乱舞。



至于士绅兼并之事就不必说了。



这是几千年的难题,做七分,能有两分成效就不错了。



而士绅纳税……更是难上加难啊!



朱翊钧点了点头,也没把话说死:“先生总理阴阳,自是深谙其中三昧,所以朕才要先问问先生的意思。”



说到底,还是封建王朝对地方治理的追求,实在太低了,全都习惯了粗拿粗放。



譬如最重要的两条,人事权和财权。



前者,基本也就保留一个任免权,至于任上怎么治理?自为之。



如今的考成法,就是在拿回本应该属于中枢的事务委派权,以及考核权。



阻力重重,一言难尽。



而财权就更没得说了,历朝历代,只要税能收上来,就万事大吉了。



至于说税怎么收上来的,什么兼并,什么士绅免税?没施行包税制就不错了,哪还管得了这些。



如今朱翊钧想做的,便是在财权之上,插手税赋的分配。



事关重大,两人言词之间,自然是谨慎小心。



张居正沉吟片刻,开口道:“陛下,如今内阁跟户部本来意思,是改进鞭法,拿出个章程后,在松江府先试个两三年,再逐步完善。”



“陛下既然要将杂税合并回正税,正好也可以趁着这个时机,换个名目。”



“就是正税之外额外增派……恐怕在所难免。”



赋以田亩纳课,役以户丁征集,赋役之外还有名目繁多的方物、土贡之类的额外加派。



所谓一条鞭法,简而言之,便是赋役合一,按亩计税,以银交纳。



既然将这些正税、杂税,全部简并为征收银两,那同样可以作为新的正税名目。



那十税一,七税一,都是无妨。



什么正税,杂税,以后都换个名目,就叫一条鞭税。



但合并正税容易,想要杜绝地方额外增派,却不太现实。



言语之中,说不上劝谏,却也有着打预防针的意思。



朱翊钧自然也明白,这是怕他期望太高,届时事有不协,难免胸中块垒郁积——正税提高了,却又不能杜绝摊派,那百姓就得怨声载道了。



吏胥纵其奸,闾阎受其困,都是新政常见的事。



朱翊钧斟酌了一下,开口问道:“先生,若是按照鞭法,赋役征课不再由里长、粮长办理了吧?”



张居正颔首:“赋役征课折成银两后,改由松江府直接征收,解缴入库,此后的解运事宜,也不再纷扰百姓。”



朱翊钧也认真道:“里长、粮长中枢鞭长莫及,但若是到府县,多少能管束一二。”



“先试试罢,一府一省慢慢来,船小好掉头。”



张居正至多也是提醒一句,见皇帝听进去,也不再多劝。



他行了一礼,应承道:“合并正税的具体事宜,臣与户部商讨后再奏请陛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正税税额应该定多少、杂税折银怎么折、丁役怎么折,都要筹备得精细点。



想到这里,他莫名想到往后两届科举——应该给户部多补些官了,否则届时未必忙得过来。



张居正按下发散的思绪,收摄心神,继续着奏对:“陛下方才所言之二,容许百姓之间的合作生产……”



他顿了顿,意味难明:“不知陛下指的百姓是?”



这同样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徐阶当初都致仕了,难道不能自称一声百姓?



又或者,哪怕自己是官绅,但家族里总有人是白身。



届时躲在幕后,名义上说得过去,又当如何?



朱翊钧心中有些可惜,隐晦地看了一眼张居正。



他这先生,哪怕没有出知地方,对于这些地方情弊,也如此了然。



也就是大明的仕途不够科学,内阁首辅大多在翰林院、六部打转,没有地方经历。



若是张居正真的从县府一路堪磨到中枢,都不知有何等风采。



朱翊钧心里想着,面上却丝毫没有停顿,接上张居正的话:“百姓,自然是持有田产,自己耕作的百姓。”



“所谓合作生产,应当是宗学、宗田这等形式。”



“而雇佣佃户的地主这一类,则是万万不能兼并。”



换句话说,生产资料可以合并,但只能是共同持有的形式。



那种地主兼并,压榨百姓的路子,便要狠狠打压。



初衷在于,朱翊钧不愿意遏制经济活力,却要防止大肆兼并,形成士绅寡头。



生产资料用于扩大再生产就好了,用于享乐,皇帝就不乐意了。



当然,想法是好的,具体能做出几分效用,那就不好说了。



还是那句话,朱翊钧还年轻,试错的时间还很多,每一步都是经验,每一步都可以慢慢摸索着前行。



张居正立刻了然。



要从所有权上来分辨,明面上倒并不难。



难点在于如何施行下去——从上到下的阻力,恐怕不会小。



张居正沉默了半晌,才缓缓点头。



他正要紧接着论及士绅纳粮的问题,只见皇帝站起身来,朝自己摆了摆手:“午后坐得有些困乏,出去走走,路上说。”



说罢,朱翊钧便走到近前,把住张居正的胳膊,拉着往外走。



张居正无奈跟上。



两人走出承光殿,侧殿的张宏,以及殿外值守的蒋克谦等人,立马跟了上去。



等皇帝招手让人跟远些后,张居正才继续说及正事,也就是方才所说,官绅纳粮之事。



张居正神情显得有些严肃,认真说道:“陛下,臣也知,本朝税赋,多为官绅所截留。”



“臣亦明白陛下所忧虑——若是税赋简并,恐怕变本加厉。”



“臣深知之,但臣仍是不得不劝诫陛下……”



“官绅纳粮之事,时机还不成熟。”



与士绅纳粮相比,原先所商讨之事,简直可以说是不过尘埃。



先前之事,最多引来府县衙门、乡绅地主的怨怼,甚至暂时还能控制在松江府地界。



但士绅纳粮这种事,哪怕只是一县之地,都要引起轩然大波。



但凡透露出一点风声,那就是跟天下所有官吏为敌!



为什么朝官都动辄请致仕?



为什么陆树声至今不来吏部赴任?



为什么花花轿子人抬头,致仕之后都要追封虚职,高配一级?



就是因为官吏致仕后,可以免税!



好日子都在致仕之后呢,既可以不用坐班,又不用受皇帝鸟气,田亩、佃户都在等着自己,弄个院子买下半城,不是更轻松自在?



现在好了,皇帝一句话,大家辛苦半辈子,就要纳粮了。



往后还怎么连田阡陌?还怎么富甲一方?



为官时不给俸禄,眼看就要致仕了,皇帝又是贴补后来者绩效,又是取消免税权。



合着好处没有,坏处全给自己占齐了?



届时一旦串联起来,中枢、地方省府、统统都要受到来自于朝廷自身的反噬!



简直就是掘朝廷自己的墓!



朱翊钧走在前面半个身位,静静听着张居正劝谏。



待到后者说完,朱翊钧才开口道:“先生老成持重之言,朕受教了。”



“朕倒也不是准备一蹴而就,只是有意与先生商讨一番。”



第103章 宵旰忧勤,案牍劳形[1/2页]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