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明君_第86章 间构嫌隙,宥坐之器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86章 间构嫌隙,宥坐之器[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就爱电子书] http://m.9atxt.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王崇古,嘉靖二十年进士,也是一个很复杂的人。



论履历,他从应天府到福建,从陕西到宁夏,一路从兵备副使,做到总督之位,亲历行阵,军谋边琐,可以说是无可挑剔的将才出身。



论功劳,他追倭出海、大败吉能、整备宣大、乃至俺答封贡平息边事,能做到策勋告庙,荫胄旌功的,如今也只有殷正茂能相提并论。



论才学,既不缺大局眼光,又有文臣底蕴。不说奏议,光是漫稿、文集也不在少数,可谓文武双全。



就这样的能臣干将,却又是一位私心极重、贪婪无度的朋党小人。



王崇古仗着身份地位,以及俺答封贡的威望,与朝中的同乡守望相助。



在内,则有杨博、霍冀、石茂华、张四维等人,提拔晋人、掩过饰非。



在外,便是王崇古仗着把守边镇门户,与内附的俺答汗勾结,挟寇自重。



让他入京,一直拖沓到改元后。



而昨日刚刚赴任兵部,就马不停蹄组织部议,准了宣大、山西增加主兵料草的提议,送去了内阁。



一匹马加银一两上下,三镇马骡凡七万六千四百馀计,那便是加银六七万两。



这已经是今年第二次加草料了,不知道是马不够吃,还是这位王尚书不够吃。



总而言之,这是位有真才实学,却并不好使唤的能臣干将。



今日廷议王崇古存在感极低,一言未发,似乎在出神。



他身形高大,面容儒雅,颇有儒将之风。



胡须修剪得整整齐齐,却还是掩盖不住久在边塞的风霜,皱纹深陷,似乎里面全是北方的尘土与敌寇血肉。



只静静站在那里,就有一种温文的文臣风度,以及坐镇大营,指挥若定的沟壑与干练。



王崇古此刻骤然被皇帝点到,下意识抬起头,迎上皇帝的目光。



朱翊钧温和开口道:“王尚书受任岩疆,练达兵备,又长年与鞑靼来往,想必自有一番独到见解。”



“这封赏,朝廷是当给不当给?”



王崇古闻言,缓缓下拜:“臣以为,皆在两可之间,全赖陛下圣裁。”



他悄然看了一眼殿上的小皇帝。



方才他思忖别的事情,倒是没来得及打量这位少帝。



在入京之前,他已经听过太多关于皇帝的传闻。



睿智天成、英明早断,几乎让他耳朵都听起来了茧子。



不说信不信的问题,至少也是带着好奇的。



如今得见,在举止谈吐上倒是没得挑剔。



朱翊钧追问道:“朕居于深宫,不晓边事,正要问过王尚书。”



不管王崇古为人如何,他都是北方边事的专家,专家兼兵部尚书,要是没点说得的建议,那就是不给面子了。



王崇古斟酌片刻,终于开口道:“陛下,以臣愚见,若是些许赏赐就能使百姓免遭兵戈,使将士不必捐躯,那便是值得的。”



“不过……前提是得给对人。”



此前入京,王崇古最为担忧的,便是皇帝对他有成见,是想将他骗进京诛杀。



也是观察了近半年皇帝的行事风格,他才敢动身入京。



如今皇帝当面,说话更是小心。



朱翊钧听了这话,深深看了王崇古一眼。



这是在就事论事呢,还是在为自己申辩?



是说这些年虽然贪污了些银子,但也把事情办漂亮了?



朱翊钧坐在御案后,吩咐张宏将有关的奏疏取来,又接过王崇古的话头说道:“王尚书说的给对人,所指为何?”



大殿中的文武,都没有插嘴。



如今廷议,在此事上最有发言权的,也就王崇古了,余者都聚精会神听着。



王崇古看了一眼深宫长大的皇帝,又慢慢环顾几位翰林院出身,再未去过地方的内阁诸臣。



他心知不能说得太复杂,组织语言半晌,才跟外行们解释道:“陛下,诸位同僚。”



“此次进犯蓟边的,乃是朵颜卫,以首领长昂,及其叔父董狐狸为首。”



“朵颜卫在隆庆元年,便侵犯过我朝界岭口,彼时为首之人,是长昂之父,也是董狐狸的兄长。”



“此人被我军击杀之后,便由长昂接替了其父的位置。”



“话虽如此,但如今朵颜卫,仍是由其叔父董狐狸把持。”



在场的无不是人精,话说到这个份上,纷纷恍然大悟。



大明什么都缺,就是不缺前朝故事——继任之后,被叔父把持着大权,这种戏码,大家不要太懂。



朱翊钧一点就通,带着赞赏之色道:“所以,应当赏赐长昂?”



这就是专家,就这份对蒙古各部的熟悉,还真没得说。



他对这些事情,还真不如王崇古。



王崇古持笏行礼,补充道:“陛下,长昂娶了喀喇沁部领主的长女,若是再得我朝认可与支持,虽仍显弱势,却也能让朵颜卫令出两头,说不得便要陷入内耗。”



“至于换俘……”



“臣以为,还是需尽可能杀伤朵颜卫。”



“此部与别部不同,与我朝交战多年,血仇无算,不是轻易就能化解的。”



徐阶能看明白皇帝喜欢哪种人,王崇古自然也能看明白。



这就是上行下效。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但如今皇帝喜欢言之有物的大臣,大家自然又纷纷捡回了自己的见识与逻辑。



王崇古知道皇帝有些不喜自己在宣大的作为,如今献策,也是有意给皇帝展示,好缓和一番。



朱翊钧听罢,已经被王崇古说服了。



这位王尚书所言,确有道理。



挑拨离间这等惠而不费的事情,自然信手为之。



倒是换俘之事,虽然心里认可,但总归有些排斥这种事。



他想了想,这才便有了决议。



朱翊钧开口道:“赏赐之事,便从王卿所言,以改元施恩,赐朵颜卫都督长昂赏银。”



“再告诉那两个入京的大使,我大明朝封的朵颜卫都督,只有长昂,没有什么董狐狸,若是想用银两购入粮食,乃至互市,我朝也只认都督长昂。”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至于换俘之事,发文书给刘应节与戚继光,让他们便宜行事。”



“不以此事为成例。”



他是想换俘的,毕竟有自家子弟兵在。



不过王崇古说得也有道理,尽可能杀伤未必不是好事。



那他既然不通兵事,还是干脆放权给边将吧。



这是放权也是躲事。



朝臣们也并不在乎这等小事。



王崇古当先行礼:“圣明无过陛下。”



这时候,栗在庭突然出列,查漏补缺道:“陛下,除此以外,难保彼辈会偃旗息鼓,需得增强边防。”



“臣以为,不妨借此机会,整饬京营,遣战兵、车兵营各一支,出防蓟镇,习劳练战。”



话音刚落,庭上便有数人面色陡变。



右都御史、协理京营戎政霍冀更是昂首出列:“陛下,不可!”



“鞑靼乃是我朝心腹大患,如今犯边,正当凝神相对,如何还有余暇给京营‘习劳练战’?”



“此言实乃揣度圣心的奸佞谗言!”



“臣要弹劾栗贼!”



第86章 间构嫌隙,宥坐之器[1/2页]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