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这一生,如履薄冰_第470章 墨家的覆灭历程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70章 墨家的覆灭历程[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就爱电子书] http://m.9atxt.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在抵达鲁班苑外围后,刘荣并没有急着深入,而是驻足侧身,看向鲁班苑周围——将鲁班苑里外三成,围了个水泄不通的军营。



五年前,刘荣获立为储,而后不久便太子监国。



几乎同一时间,博望苑被划给刘荣,作为刘荣的太子私苑。



随后,天下各地方郡国按照惯例,尽显了一批‘天下豪杰’——也就是三教九流的杰出代表,来试着同太子刘荣相处。



这,也算是自太宗孝文皇帝以来,汉家培养储君的过程中,极具汉室特色的一项举措了。



没办法。



在太宗孝文皇帝之前,汉家压根儿就没有一套成熟、完善,且明显有效的储君培养模式。



太祖高皇帝,那是‘生而知之’的开国之君,其成长经历即没有可复制性,也几乎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而后的孝惠皇帝刘盈,也顶多能为汉家,提供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反面教材。



之后的前少帝刘恭、后少帝刘弘,更是连成为反面教材的资格都没有。



再然后,就又是一个‘生而知之’,好似生来就知道如何做皇帝的太宗孝文皇帝。



等太宗皇帝坐稳皇位,开始盘算着培养储君太子时,便发现过往经验,几乎无法提供哪怕一个可以效仿、复制的成功案例。



唯一一个负面案例:孝惠皇帝刘盈,也只提供了一个‘别圈养’的错误选项。



于是,太宗皇帝只能摸索着,采取与孝惠皇帝截然相反的储君培养方案。



——孝惠皇帝,是被圈养成肺雾的,那就放养!



然后就有了因为被放养,而天不怕地不怕,一棋盘把吴王太子砸死的太子刘启。



对刘启这个太子储君,太宗皇帝无疑是十分头疼。



头疼到极致,甚至还生出了易储另立,与立梁王刘揖的想法。



只是后来,梁怀王刘揖意外坠马身亡,还搭进去一个国士贾谊抑郁而终。



万般无奈之下,太宗皇帝就只能一条路走到黑——竭尽所能的,将太子刘启培养成才。



其中,最关键的一项便是:尽可能让太子,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



学术方面,儒、法、黄、墨、农,都得有;



身份方面,官员子弟、王族后裔、功侯之后,也都得有。



便是在这般填鸭式开阔视野、拓宽眼界的教育模式下,先孝景皇帝刘启,终还是被太宗皇帝给培养了出来。



到五年前,刘荣获封为太子储君。



有了自己作为‘正面案例’,先孝景皇帝针对刘荣的培养方案,就基本照抄太宗皇帝当年,培养自己的整套模式了。



太子监国?



搞!



太子私苑?



给!



当然,还有太子私苑的逻辑根源:为太子储君,创造结识天下豪杰,接触各行各业、形形色色的人的机会。



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刘荣小小动了一下指头,便让自己的太子私苑:博望苑的人才储备库,多了几名‘堕落的墨者’。



之所以说是堕落的墨者,自然是因为作为墨家成员的墨者群体,向来都是不怎么刁权贵的。



——屁股决定脑袋嘛。



墨家学说,本身就是以最底层、最穷苦的普罗众生,来作为学派的根基和基本盘,整个学派的追求,也都是为这些苦命人追求更好的未来和明天。



自然,对于刘荣这种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肉食者’,墨家就不可能有好脸色。



但好在墨家,和四分五裂的儒家一样:其内部,也同样不是铁板一块。



儒家,是按照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经中,除失传的《乐经》外的五者为基础,分成了五大流派。



而在这五大流派下,又各自分成了小的学术分支。



比如《诗经》一派,分为齐诗、楚诗等地域性分支,乃至于元王诗这样的个人分支;



《周易》则是因为传承艰难的缘故,直接按照治学者个人,分成了田氏易、周氏易等。



《春秋》那更是不必赘述:有谷梁、公羊、左传这三大代表性流派,以及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小分支。



甚至于,《春秋》这一大流派下的小分支:公羊,都因为胡毋生、董仲舒师兄弟二人的理念相左,而再度分化为了‘春秋注我’和‘我注春秋’两个派系。



就这样,原本属于同一学派的儒学,便此分成了诗经、尚书、周易、礼经、春秋这五大分支,乃至更细致的数十个小流派。



作为千百年来的死对头,墨家内部的分裂,也没比儒家好到哪里去。



——最初,是在战国初期,墨家内部三分,曰:相夫氏,相里氏,邓陵氏。



说白了,就是有这么三个人,各自带走了一部分骨干,去往了不同的地方开枝散叶,导致墨家自此分裂成三部分。



其中,邓陵氏入了楚,逐渐朝着游侠的方向发展。



相夫氏入齐,则偏重于墨家‘善辩’的特性,朝辩论家的方向一路狂奔。



唯独剩下个务实派:相里氏,于商鞅变法之后入了秦,凭借墨家严谨的科学态度,投身于器械制造、科学研究当中。



要说这三派,是否就此分道扬镳,成了三个不同的学派?



倒也不是。



说起来,这三个流派的学术理念、最终目标,依旧是墨家最开始的:兼爱非攻。



只是在达成目标的方式上,三者采取了各自认为最有效的方式。



——邓陵氏入楚,认为和平就应该是行侠仗义得来的,只要墨家充分充当侠客的角色,就能通过名望和影响力感染天下人,从而阻止战争的发生。



相夫氏入齐,则坚定的人为:人世间的道理,都是通过辩论辩出来的,只要具备高超的辩论技巧,就能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将那些意图发动战争的王公贵族劝回正道上。



唯独相里氏入秦之后,无比准确的判断出:结束战争的方式,只有天下大同。



只有天下统一了,天底下再也没有第二个国家了,战争才会结束,天下人才能得到长久的和平。



于是,明明主张‘兼爱非攻’的墨家,却开始帮助变法图强后的嬴秦,制作起了先进的武器军械,以及各类民用器械。



在这个过程中,入秦的相里氏之墨,也逐渐融入了秦少府,成为了‘秦匠’这一名词的主要组成部分。



第470章 墨家的覆灭历程[1/2页]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