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这一生,如履薄冰_第431章 尚书令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31章 尚书令[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就爱电子书] http://m.9atxt.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大才啊……”



“大才……”





“如此大才,当年竟落得无人知、无人闻,于贾谊有云泥之别的地步?”



“若当真如此,那贾谊贾长沙,又该是怎般风华绝代……”



策问已经结束。



丢下洋洋洒洒上万字的应答,公孙弘,便以一副与来时一般无二的谦和姿态,自宣室殿退了出去。



公孙弘走了许久,下一位考生,却迟迟没有得到刘荣的召见。



究其原因,便是公孙弘一场策问,让刘荣久久都不能回过神,陷入了漫长的沉思之中。



回过神,也依旧不忘感叹一句:大才;



这种程度的人才,当年居然都不是贾谊的一合之敌!



这一刻,刘荣对那位传说中的贾长沙,好奇心和占有欲,都达到了空前的顶峰。



又愕然感叹许久,身旁的汲黯才终于出声,将刘荣飞散的心绪彻底拉回眼前。



正要请示刘荣是否要接见下一位考生,便见刘荣的目光,已经落在了御案上——那张墨迹未干,才刚抄录完成,并送到刘荣案前的白纸之上。



今日策问,刘荣给公孙弘提出的问题,其实非常难。



难就难在‘今汉室之大弊’这个命题,实在是范围太大、太过宏伟;



听上去不是什么角度刁钻,又或是不常见的冷门问题,貌似很好作答。



但在策问、在这种关系到一名预备官僚,在封建帝王心中印象分的场合,这种看似平平无奇,实则宏大无比的命题,很容易得出一个不咸不淡、不上不下,且平平无奇的答案。



如今汉家有什么大问题?



别说是这些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读书人了;



就在长安街头,随便找个还在穿开裆裤的小娃娃,也起码能像模像样说出几句:北蛮匈奴,岭南赵佗,关东诸侯藩王之类。



所以,公孙弘能总结出‘内外各三个大弊’的框架,其实是非常基本的,完全不值得刘荣如此赞叹的标准答案——甚至都不值得刘荣挑一下眉角。



真正让刘荣大开眼界的,是公孙弘后续的论述。



——策问,从来都不是皇帝问一个问题,臣下就事论事,回答这个问题,就顺利结束的。



策问策问——问的是策,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就好比后世,领导冷不丁问你:部门的工作效率,最近是不是有些不大对劲啊?



这时候,领导想要你回答的,绝非‘是’或‘不是’;



而是要你从自己的角度,给出近段时间,部门工作效率低下的具体原因。



比如谁没好好工作啊~



谁迟到早退啊~



谁谁谁搞小团体,谁谁谁搞阳奉阴违之类。



答到这里,你的回答才勉强算是合格。



若是想加分,你最好再以建议的形式,根据这些具体的问题,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法。



如今汉室的君臣对奏、天子策问,也是一样的道理。



具体到方才,刘荣以‘今我汉家之大弊’发问;



实际上的考题却是:请指出如今汉室所存在的重大问题,并逐个给出可行的解决方法。



同时,还将整个应答的格式,或者说是文体,限定为:策论。



这就要求公孙弘,不单要在如今汉室多如牛毛的问题、弊政当中,找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同时还要在极短时间内给出解决方法,并将其组织、整合为一篇策论。



这不单考验公孙弘的文学水平,以及语言组织、材料整合水平——最重要的,也同样在考验公孙弘的政治水平。



能不能准确发现问题?



能不能根据问题,迅速给出解决方法?



这,才是这场策问真正的内核。



而公孙弘给出的答卷,实在是让刘荣大开眼界。



不说是惊为天人吧;



也起码是为公孙弘年近花甲的年龄,而感到了些许遗憾。



——再年轻一些就好了。



——再年轻一些,能多为朕所用几年就好了……



“若是卿来打这道题,恐怕,也绝做不到公孙弘这等程度吧?”



刘荣悠悠一语,汲黯当即低下头,沉声一‘嗯’,半点没有因为刘荣的对比,而感到丝毫不忿。



公孙弘这篇策论,不单刘荣惊为天人;



始终在一旁记录的汲黯,也同样是心潮澎湃,甚至直至此刻,都没有将情绪完全平复下来。



究其原因,便在于此刻,那张摆在刘荣面前的白纸上,那一字字、一句句骇人听闻的‘暴论’……



“外患北为匈奴,南为百越——尤其是南越赵佗;”



“过往,朝堂内外的公论,也一直是:北蛮匈奴,非以雷霆之怒相惩、百战强军征伐,方可剔其爪牙。”



“及南方百越,更是自太祖高皇帝时起,便已有定论。”



“——赵佗年老;其死,则南越必乱矣。”



“及赵佗亡故,南越即乱,岭南百越群龙无首,我汉家自可兵不血刃,而使岭南百越内附……”



如是说着,汲黯不由深吸一口气,再度将目光,撒向刘荣面前的御案之上。



——和北方的匈奴人动武,对南方百越则奉行和平统一,是过往数十年,汉室朝堂中枢的一贯原则。



究其原因,自是北方匈奴‘非吾族类,其心必异’。



用后世史家的结论而言:游牧民族,见小利而忘义,谋大事而惜身,颠覆纲常人伦;



茹毛饮血,披发左衽,实乃未服之地、未服之民也。



既然是‘未服之地的未服之民’,而且还是畏威而不怀德、畏强而不怜弱的野人,那自然是要先胖揍一顿,给打服了;



打服之后,再去考虑要不要开化、开智,又或是车轮放平之类……



而岭南百越,早在数百上千年前,就已经被纳入了华夏文化圈当中。



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甚至至今都还被岭南百越之民,共奉为‘始祖’;



闽越王室驺氏,更直接就是越王勾践的直系后裔!



这么一块早在数百年前,就已经以‘华夏贵胄’自居的区域、群体,自然不能用对待匈奴人的方式来对待。



再者,岭南地区与华夏文明的融合,或者说是岭南地区单方面荣辱华夏文明的进程,在大约八十年前,进入了一段飞速发展期。



秦将任嚣、赵佗二人,率秦征南大军跨越五岭,控制岭南,将岭南大地真正纳入了华夏文明版图。



后来秦二世而亡,赵佗毁道绝涧,割据自立后,更是半点没有放缓对岭南之民的‘教化’进程。



先进的耕作方式啊~



布匹、衣服制作方式啊~



第431章 尚书令[1/2页]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