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这一生,如履薄冰_第393章 历史教训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93章 历史教训[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就爱电子书] http://m.9atxt.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这当然不行。



于是,太宗皇帝就派出了扫雷战士:邓通。



具体的做法不算复杂:既然你搞劣币,那我也搞劣币。



一样的成本,一样的成色,没道理你的钱有人收,我的钱就没人收。



靠着这一手‘劣币与劣币瓜分市场’,邓通最终得以促成‘天下铜钱,半邓半吴’的局面。



至于说这件事,先帝为什么非要推出邓通这么个排雷战士来做,而非少府内帑下场?



答案很简单:铸劣币这事儿,不能由国家机构来干。



尤其是有太祖高皇帝‘三铢铅制荚钱’的‘珠玉在前’,倘若汉家再发生一次官方铸劣币的恶劣事件,恐怕终汉一朝,天下百姓都不会再使用钱币了。



甚至于中央政府的公信力,都会因此而遭受巨大的冲击。



官方不能铸劣币,可吴王刘濞的劣币,又根本无法被良币驱逐出市场;



怎么办呢?



——用魔法打败魔法,用劣币对抗劣币。



至于官方不能铸劣币,则被太宗皇帝以一个‘宠臣’作为棋子,轻而易举的化解。



于是,邓通这个‘看似是私企,实则远甚于国企’的力量,成为了太宗皇帝破局的关键。



在后世,绝大多数人都说:邓通可真垃圾;



背靠天子支持,可谓是有官方在背后撑腰,居然才和偏居一隅的吴王刘濞斗了个旗鼓相当,搞出个‘天下铜钱,半邓半吴’的结果。



这分明就是无能!



但实际上,要不是有邓通这一手用魔法打败魔法,彼时的钱币市场,只会被吴王刘濞彻底垄断。



众所周知:任何生意,只要是沾上‘垄断’二字,那就不再是一门简简单单的生意了。



尤其还是货币垄断,更是与市场定价权、货币发行权,乃至于整个天下的商业环境直接挂钩!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邓通此人,就算达不到‘国之功臣’的高度,也起码是于国有功的。



明白了这些,再看邓通最终的结局,也就没人会觉得先帝老爷子,真是个心胸狭隘到极端的人了。



——邓通于国有功不假,可过去这些年,流通于天下的劣质四铢钱,有一半都出自于邓通之手,也同样是不争的事实。



从国家层面上来讲,邓通铸劣币,自然是有功;



但正如先前所提到的:官方不能铸劣币;



同样的道理——任何铸劣币的人,官方都应该坚决抵制。



所以,吴楚七国之乱平定之后,吴王刘濞最终被认定的罪名,便有一条‘私铸劣币,扰乱天下币制,以权谋私,荼毒天下苍生黎庶’。



这条罪名,甚至比起兵谋反都还要更重、还要更该死!



既然吴王刘濞——身为宗亲的刘濞,都尚且因为这一条罪名而‘罪无可恕’,自更别提作为外人、幸臣的邓通了。



这,才是先帝老爷子把邓通活活饿死,且毫不心软的真正原因。



——先帝‘公报私仇’,秋后算账,不过是表象;



邓通‘罪不容恕’真正的原因,是邓通铸劣钱十数年一事,汉家、朝堂中央,乃至于汉天子,需要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往大了说,是国有乱贼,必须拨乱反正!



往小了说,这也算是某种程度的杀人灭口——让邓通永远闭嘴,以免太宗皇帝遗德有损……



当然了,以上,都是邓通的整个政治生涯,对于汉室的政治意义。



从客观角度上来说,能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从近乎垄断天下货币市场的吴王刘濞手中,硬生生抢回来一半的市场,邓通的能力,其实是值得认可的。



而在那十几年的人生高光中,除了‘主铸钱’,邓通还主持了汉家另外两件大政。



也就是继铸钱之后,邓通一生当中的第二点贡献:主冶铁。



众所周知:华夏历史进程中的青铜时代,与春秋战国时期得到长足发展,并在嬴秦达到巅峰。



尤其是统一天下之后的秦,几乎是将青铜冶炼技术,推上了登峰造极的天花板。



随着秦王而汉兴——随着秦王朝的覆灭,同样开始退出华夏历史舞台的,便是已经达到天花板,无法再进一步,只能被取代的青铜冶炼技术。



只是不同于秦王朝的轰然崩塌,青铜冶炼技术被取代的进程,却是无比的缓慢。



没办法;



要想让钢铁取代青铜,那最浅显的道理就是:钢铁冶炼技术,需要发展到所制作出来的钢铁制品,性能较青铜器更好——至少是不比青铜器更差的程度。



可冶炼技术的发展,尤其还是通用金属的更迭,又并非王朝更迭那般,仅需数年便可完成三。



——就好比后世,人人都清楚核聚变是未来能源的唯一答案,却也都只能用火电、水电一样;



如今汉室,几乎所有人也都清楚:钢铁,早晚会取代青铜器,成为华夏文明最通用的优质金属材料。



但不是现在。



不是钢铁产量底、冶炼成本高,成品性能差——至少比青铜器差的现在……



经过秦末十数年的摸索,以及汉初那二十来年的探索、积累,到太宗皇帝年间,华夏民族在钢铁冶炼技术这一赛道,也算是具备了相对成熟的工艺。



可这一次,太宗皇帝再次遇到了那个问题。



——这件事儿,不能让官方去搞。



至于原因,倒不再是‘官方不能铸劣币’那般的政治考量;



而是纯粹的:当时的政治环境,不允许汉室官方做出任何‘劳民伤财’的举动。



太宗皇帝那是什么人?



一枚铜钱恨不能掰成八瓣儿花,砖头缝里抠沙子儿的主!



就这人设,外加好不容易普行天下的‘简朴之风’,怎么能因为钢铁事业给搞垮?



要知道那些年,赖太宗皇帝‘简朴’之风所赐,天下各地方郡县,都迅速刮起了一股勤俭节约的风。



其中最为典型的一点便是:郡县府衙的主体建筑,除非彻底崩塌到看不出建筑样儿,否则,原则上不做修补。



大概是‘府衙越破,越证明官员清廉’的路数。



甚至时至今日,这个政坛潜规则都依旧保留着相当深远的政治影响!



尤其是在关东郡县,不知有多少官府主体建筑,因为年久失修而坍塌、缺损。



第393章 历史教训[1/2页]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