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这一生,如履薄冰_第350章 一步到位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50章 一步到位[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就爱电子书] http://m.9atxt.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羽林、虎贲二校扩编为军!



对于长安朝堂内外,这其实算不上多么惊人的消息。



——早在刘荣获封为太子储君,并设立羽林、虎贲二校,来作为储君专属武装力量的时候,这两部校尉分别扩编为军,就已经是可以预见的事了。



说起羽林、虎贲二校扩编,就不得不提如今汉室承自嬴秦,且至今都在沿用的什伍之制。



什伍之制,也被坊间私下称为:二五之制。



顾名思义,便是以‘二五’的循环数列,作为军队编制的基数。



五人为一‘伍’——主官伍长,也称伍佰;



二伍,即十人为一‘什’——主官什长,也称十人长;



五什,即五十人为一‘屯’——主官屯长;



二屯,即百人为一‘曲’——主官曲侯,也称百人将。



在军中,那些胸大无脑,没有多少战术素养,但个人武力超群的猛人,便大都是这个职务。



嗯,刘荣一直都觉得,李广是个很出色的曲侯,即百人将……



便这般以‘二五’的基数类推:五曲为一‘队’,兵五百,主官队率,也称司马;



到了队率司马这一级,便是跻身中高层将官,会被人私下称之为裨将,稍微不要脸些,也勉强可以口称‘末将’了。



二队为一‘校’,兵一千,主官校尉;



这就是实打实的偏将,也完全有资格口称‘末将’,且有战时自主指挥权的的高级将官。



五校为一‘部’,兵五千,主官都尉。



绝大多数时候,一‘部’,也被称之为:一军。



主官正式职务为某某都尉,也被称之为:某某将军。



比如当年细柳营初立,周亚夫的正式职务,便是中尉兼细柳都尉;



飞狐军创始人:令勉生前的职务,则是飞狐都尉领车骑将军。



后世人多有耳闻的‘部曲’一词,便是源自这套编制系统当中的部、曲两个编制单位。



了解到如今汉室的军队编制系统:二五之制——尤其是校尉千人、都尉五千人的满编兵员数,便很难不对此感到疑惑。



千人组成一校?



五千人组成一部,即一军?



不对吧?



——北军可是有足足七个校尉,每个校尉更是有足足两千人,共计一万四千人!



按五千人一部的标准来算,北军都快能凑出三‘部’,即三军了!



飞狐军,以及已经作古的细柳营也是——飞狐八校一万六千人,细柳六校一万两千人!



无论是‘每校一千人’还是‘每部五千人’的编制标准,北军、飞狐军、细柳营都是严重超编!



北军且不说,人家好歹是如今汉家唯一一支真正意义上的禁军,超编也情有可原。



怎么飞狐军、细柳营,也都是这般?



事实上,汉家的军队编制,确实是严格按照‘什伍之制’来组建。



一校就得是一千人!



一部就得是五千人!



但禁军和常备野战军例外。



北军、飞狐军、句注军,以及作古的细柳、霸上、棘门三营,都在什伍之制所规定的编制基础上,享受到了超编的特权。



却也不是无序超编;



而是极为统一的:‘校’统一从千人超编为二千人。



‘部’一级则根据具体需求,从规定的五校,适当扩编至六到八校。



至于原因,其实也很好理解。



——在‘校’一级以下,汉家自秦继承来的什伍之制,至今都还能发挥编制优越性!



虽然没有后世新时代,华夏步兵部队的三三制那么先进,但以伍为战斗小组、什,即二伍左右掩护的基层战斗编制,在这个时代依旧是极为先进。



以伍为战斗小组,以什,即两伍左右掩护;



以屯为基本的行动单位,曲为最低一级的战术执行单位;



以队为最低一级的战术任务履行单位。



从最低级别的‘伍’,一直到五百人的‘队’,这套编制体系都堪称完美——至少是极其适合如今,尚还处于冷兵器时代的华夏军队。



但从五百人的‘队’,到千人的‘校’,这套体系的漏洞就开始逐渐显露了。



前文提到:在战争中,汉家军队的作战方式,是以‘伍’为战斗小组,‘什’下辖两伍交替掩护。



五十人的屯,则会和同属一曲的另一个屯,在更大范围内的战场上互相掩护。



和五人战斗小组、两个小组相互掩护一样——以五十人为战斗小组plus,两个战斗小组plus互相掩护。



到了五百人的队一级,就不再是这样了。



——队,作为战场上有独立行动能力的单位,往往是需要单独执行战术指令的。



而且两个‘队’的行动,不再是彼此掩护,而是各自单独完成一项战术目标。



比如一场战争中,遭遇敌方落单的一股兵马,汉家将官很大概率会第一时间下令:甲队,正面进攻!



乙队、丙队侧翼迂回!



丁队留守中军,以防不测!



关键就在这里。



——在战场上,要想对一支敌方部队完成正面冲击、两面包抄等动作,同时又保证中军有留守力量,不至于倾巢而出,至少需要四个五百人编制的队!



且这样的战斗,往往并非‘部’一级的主官:都尉,带着一部五千人去打,而恰恰是那些校尉去指挥。



部一级的都尉,也就是将军们,会在军帐里对着地图比划,然后制定某某校打这里、某某校打那里这样的大体战略。



真正亲临战争,进行前线指挥——尤其是临阵应变的,是校尉。



明白了这些,就不难理解汉家军队‘校’一级的编制,为什么明明只能有两队共千人的编制,但禁军、野战军,却都统一超编为四队共两千人了。



——如果手里只有两队,那校尉在临敌时,唯二能下达的军令是:甲队为前军掩护,乙队为后军撤退,交替掩护撤军!



或者是简单直接的:甲队进攻,乙队留守。



但有了四队,指挥空间就大很多了。



可以像前文所举的例子那般,一队正面冲,两队侧面包,再留一队以备不测;



或者从前、后、左、右分别围住本方中军,摆出龟壳阵坐等对方冲杀。



至于汉家至今都还保留着‘二队为一校’的编制制度,而不是直接改为‘四队为一校’,则是由于:二者皆有可取之处。



——二队为一校,在战时临时编制当中,是够用的。



因为战士临时编制,大多数时候是要守城、守营。



一队作战,一队轮换,足矣。



而四队为一校,则更符合禁军及常备野战军的需求。



第350章 一步到位[1/2页]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