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代留过学_第五百二十五章 蚕盐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百二十五章 蚕盐[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就爱电子书] http://m.9atxt.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诺!”石得一带着内臣上前,搬来两条椅子,奉上茶水。



然后才退回御陛之上,侍立在殿陛前。



韩绛和吕公著谢了恩,坐了下来。



赵煦就揣着明白装糊涂的问道:“两位相公,今日特地入宫见朕,未知可是有要事?”



韩绛动了动嘴唇,好像是腹诽了一句,然后才持芴道:“臣今日与右相入宫,乃是因久未见陛下,故此特地入宫,聆听陛下德音指挥……”



吕公著当即做起了捧哏:“然也!”



“陛下虽年不过幼冲,然而聪俊仁厚,朝野共知……今虽有两宫慈圣,保佑拥护,然臣等皆以为,陛下宜当多预国事,多降指挥,以安天下!”



这确实是朝野的呼声。



早就有人公开呼吁过了,特别是太学生和那些在野的士大夫们。



他们可不在乎得罪两宫。



直接就说了——天子既然已经具备了可以独立听政、断事、除授官员的能力,你们这些宰执,为什么不天天入宫去御前请旨?



是没有嘴,还是没有长脚?



这是儒家的政治正确。



两宫听政,只是权宜之计,是天子年幼,不能理政时的‘权变’。



现在,既然天子已经能够处理国事,除授官员了。



你们这些宰执,不赶紧去御前表忠,归政于天子。



你们想做什么?



他们才懒得管什么天子年幼,不可操劳,免伤御体这种事情。



反正,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赵煦听完,笑了笑,他自是知道,这是两位宰相在暗示他——官家,您想要做什么就直说吧!



别玩我们了!



赵煦假意沉吟片刻后,就开始道:“国家大事自有两宫慈圣处断……朕恭依之便可……”



“不过,两位相公既入了宫,朕倒还真有些小事,想和两位相公商议一下……”



韩绛和吕公著顿时吁出一口气,齐齐道:“臣等恭听德音。”



但,他们同时在心中祈祷着:“但愿只是小事。”



上次,为弹压御史台和太学的太学生们。



他们可是舍了老脸出去,将自己几十年来积累起来的名望都赌了上去。



这才好不容易,让乌鸦们闭嘴,也让太学里的那些老学究们半信半疑的相信了他们,选择出面去说服那些焦躁的太学生,告诉他们——这是一盘大棋,利国利民,诸生可稍等数月,以观其效。



同时,还用上了强硬手段——若有妄议国事,败坏大局者,革除太学学籍,发回原籍。



这才勉强压了下去。



但,这种事情可一不可二。



至少在上次的承诺兑现前,御史台的乌鸦们还有太学里的那些老学究们,很难再相信他们了。



赵煦微笑着看着两位惴惴不安的宰相。



“是这样的……”



“朕前些时日,接到了通见司送来的有司奏疏……”



“户部上奏,乞罢‘蚕盐’……”



两位宰相一听这个事情,顿时就把心提到了嗓子眼。



因为,这个蚕盐,可是大问题!



“朕看了奏疏不太懂什么是蚕盐,就命人去户部、都堂还有崇文院,找来了历代有关蚕盐的议论和故事……”



“这才稍稍明白了一些。”



说着,赵煦就站起身来。



“祖宗德政,今日怎败坏成这个样子了?”他自言自语的说着。



韩绛也好,吕公著也罢,听完了都是立刻起身,将头上的幞头摘下来,放到椅子上,伏地谢罪:“臣等死罪!”



“乞陛下降罪!”



赵煦听着,摆摆手道:“朕没有追究的意思……”



“两位相公在此事也没有责任,就不必请罪了……”



“朕知道的,蚕盐乃是积弊,非是一朝一夕……”



蚕盐,最早可以追溯到后唐时期,是后唐朝廷推出的一项针对非产盐区的贫困百姓的福利政策。



在五代时期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因为这个政策,解决了那些不在产盐区的农民吃盐的问题。



其大体运行方式是——每年春二月,非产盐区的农户,可以向官府申请购买廉价食盐,等到夏季再用蚕丝织成的绢布,抵充盐钱。



这就是蚕盐名称的来历。



它通过官府向贫困农户,进行食盐定点配额销售的方法,让那些吃不起盐的农民,也能吃到食盐。



同时,蚕盐的价格很亲民——制度,一斤蚕盐,只需要缴纳价值百钱的绢布就可以了,这甚至比私盐的价钱还低!



最重要的是——蚕盐还可以给农民提供一种紧急金融救助。



盐,我们都知道,是可以卖钱的硬通货。



而官府配属的廉价蚕盐,农民申请到以后,是不需要马上给钱的,可以等到六月份蚕丝织成了绢布后,用绢布抵充。



这样,农民就可以变卖其中一部分食盐,换来资金,渡过青黄不接的岁月。



在争霸天下的时候,为了争取民心。



蚕盐制度,一直被有力的推行着。



大宋立国后也同样继承了这个福利政策,用来安定民心。



然而……



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随着,地方官府财政破产。



蚕盐就不可避免的被人盯上了。



先是改变了蚕盐的支付方式——从原来价值百钱的绢布,改成了输粮。



这下子,就彻底改变了蚕盐的济贫性质。



彻底的将之变成了一个掠夺剥削的工具。



为什么?



因为绢布和铜钱一样,价值相对稳定。



但粮食不同,粮食因其价格,存在波动,所以具备了金融操纵的空间。



各地官府首先将绢布折成粮食,然后再把粮食折成粮价(肯定是历史最高粮价),要求农户根据折算后的价格支付——在经过他们的操作后,原本廉价的蚕盐价格暴涨了数倍,达到了每斤蚕盐三百钱甚至四百钱的超高价!



这直接导致了蚕盐制度的彻底崩溃——贫困的农民,只是不识字,但不是傻!



蚕盐支付方式改变后,蚕盐的价格,比官盐还高了差不多一倍!



更不用说和私盐相比了。



所以,百姓纷纷用脚投票——我不要你的福利总可以了吧?



官府表示:呵呵!朝廷的恩典是你不要就不要的?



你不要了,我们的KPI怎么办?



是的!



大宋官府,都有着蚕盐的指标。



这是五代传下来的,本意是督促地方官,注重民生。



但,当蚕盐制度崩溃的时候,这个KPI,成为了要人命的枷锁。



地方官为了完成上级的指标,集体用脚投票——你们可以不请蚕盐,但我们的指标,伱们也必须完成。



于是,蚕盐超进化!



所有相关地区的农户,从此在每年缴纳夏税的时候,多了一个小小的负担——蚕盐钱。



官场上,美其名曰:虚纳蚕盐钱。



什么叫虚纳?



我可以不给你们盐,但你们必须给我钱!



这就是虚纳!



至此,蚕盐被完全玩坏,从一个福利政策,蜕变成了一个盘剥工具。



这个时候,可能就会有人问了——皇帝不知道吗?



开玩笑!



当然知道!



以赵煦上上辈子亲政后学习的知识来说,他那位礼法上的曾祖父知道——蚕盐正是在仁庙时代彻底被玩坏,演变成了虚纳蚕盐钱的。



他祖父也知道——有司上报了无数次。



他父亲也知道——熙、丰时代,讨论过七八次蚕盐改革,每次都是无疾而终。



赵煦同样知道——绍圣时代,章惇曾想过一劳永逸的废除蚕盐钱。



然而,善财难舍!



加上地方反对强烈,章惇的改革无疾而终。



赵煦在现代,甚至知道,蚕盐钱,最终陪着大宋王朝走向了灭亡,他还水过几篇相关的论文呢!



用他老师的话来说就是——蚕盐制的蜕变历史,充分证明了封建统治者的无耻与贪婪!



也印证了电视剧的名言:上下挥霍无度,便掠之民!



(本章完)



第五百二十五章 蚕盐[2/2页]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