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代留过学_第三百三十三章 苏轼在登州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三十三章 苏轼在登州[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就爱电子书] http://m.9atxt.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给他们一个官身,让他们不要占着茅坑不动。



没办法!



现在大宋的政治环境下,这些胥吏出身的县尉、巡检,哪怕老的都已经痴呆了,也没有人敢让他们致仕——万一这个老头有个叫蔡确的儿子,那可如何是好?



只能是打着推恩的幌子,让他们赶紧挪位子。



第二天,正月乙未(三十)。



诏以大名府去岁水灾,民田多有洪水浸泡,耕种未得,虽有赈济,却恐官司拘禁,命大名府冯京体量察访赈济,相机宽宥百姓所欠官府钱粮。



同日,太皇太后、向太后,并驾开宝寺祈雨。



两宫出幸,自然是浩浩荡荡。



光是仪卫就多达千余,更有大量车马景从。



这一天的开宝寺内,汇集了无数高僧,念经声、诵经声整日不停。



然而……



没有卵用!



隔日依旧是一个艳阳天!



太阳照着汴京城,群臣都开始窃窃私语。



于是,群臣共请赵煦驾临大相国寺祈雨。



毕竟,之前宰执们祈雨不成,现在两宫出马也不成。



可不得天子亲自出马了吗?



赵煦当然是想能拖就拖,最好拖到起风的那一天。



只是,他根本拖不了。



因为,汴京已经两个多月没有下雨。



要不是神卫军在京城内外,打的一百多口自流井,陆续开始投入使用。



现在的汴京城的吃水情况,就已经要恶化了。



即使如此,也撑不了太久的。



蔡河、金水河、五丈河这些汴京城最主要的饮水河流的水位都在持续下降。



从上到下的所有人都被干旱影响。



所有人,都像抓着救命稻草一样,看向皇宫。



没有办法,赵煦只能同意,让礼部选一个良辰吉日。



好在礼部尚书韩忠彦,家学渊源,惯会察言观色。



所以,他上报了一个让赵煦满意的吉日——元祐元年二月乙巳(初十)。



两宫和赵煦,在看到这个日子后,都觉得甚好,于是同意了礼部所选的日子。



但朝堂上,却并未因此安静。



反而,开始翻滚起波涛来。



持续的旱灾,给了一些人借口。



特别是当司马光于二月辛酉(初二)再次告病之后,可能是受到了刺激。



于是,便开始了他们的动作。



“朱光庭这书呆子……”赵煦拿着手里的谏官上书,摇了摇头。



谏书上有着贴黄:司马光今年以来,屡被疾矣!陛下宜当早去朝中奸邪,专用忠贤,天意助顺,就陛下太平功业,司马光必安!唯愿陛下早赐睿断施行!



这书呆子,还真以为赵煦对司马光仰慕崇拜!



在贴黄之外,还有贴黄:臣窃唯陛下即位以来,圣政日新,超越古今,然而今日去奸邪,进忠贤,其势易也!



那么他指的奸邪是谁?



如韩绛、李清臣、张璪之奸邪,天下所愿去者也!



忠贤又是谁?



司马光、吕公著、范纯仁、吕大防等忠贤,天下所愿进者也!



哦……



原来您已经代表全天下啊!



赵煦玩味的将手中的谏书一丢,讥讽着:“那朕以后干脆都听您这位代表了天下人的正言的话好了!”



只是,赵煦还真没什么办法治这样的人。



因为朱光庭是左正言,他是谏官。



谏官本来就是干这种事情的。



无论说的对,还是说错了,这都是他的职责。



何况,赵煦知道,朱光庭这个人本性就是如此的。



他就是个书呆子。



他上书所言的这些话,大概率就是他的心声。



为什么?



因为他是程颢的弟子门生,五路伐夏的时候,此人在京兆府跟着吕大防一起负责大军后勤供给的时候,就以做事一板一眼,恪守法条儿闻名,号为‘明镜’。



这可不是他自己吹嘘的,更非是士大夫们之间的互相吹捧。



而是有着事实依据的。



当年其在京兆府为官,就连当地的百姓之间有了争执,也愿意找他协调。



人格魅力和道德操守可见一斑!



于是,人称:明镜先生!



若只是这样,赵煦心里面还会打鼓,会怀疑这个人的用心和出发点。



可关键在于——朱光庭在赵煦的上上辈子亲政后,虽然屡次被贬。



但这个书呆子,每到一个地方,都认真为百姓做事。



遇到旱灾、水灾,总是出现在第一线,亲自为灾民煮粥,也亲自察看赈灾的每一个环节,生怕有一粒米被人私吞,以至于日夜不休。



最后竟是因为旱灾严重,而在祈雨时跪死。



所以,他是真的践行了他的老师程颢天理人伦之道的士大夫。



他是真的相信,这个天下万物皆有天理。



也是真的认为,现在都堂上的韩绛、李清臣、张璪都是奸邪。



正是这些人的存在,让国家政治变得浑浊。



他不是李定那样的投机客。



也不是刘挚那样带着私人恩怨来搞政治斗争的政客。



就是一个书呆子,一个恪守自己信念的士大夫。



所以,赵煦也只是生生闷气,很快就想开了。



赵煦是很清楚的。



朝堂上需要做事的聪明人,但也需要像朱光庭这样坚守自己理念的书呆子。



哪怕是当个吉祥物,哪怕是当个花瓶呢!



更不要说,赵煦一直想着,要在未来将二程的思想据为己有。



所以,他也只是说了两句气话,就重新拿起了朱光庭的上书,然后在上面批示:司马光、吕公著、范纯仁、吕大防,朕之股肱也!韩绛、李清臣、张璪等大臣,亦朕之臂膀也!明道先生遗朕书曰:天地之用皆君之用也!其注释曰: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人君治政则不然,士农工商,皆天子之民,清流浑浊,皆陛下之臣!



其与爱卿共勉之!



批示完,赵煦将笔一丢,把谏书交给一旁的冯景,道:“送通见司,让通见司誊抄三份,两份送保慈宫,一份转谏院!”



“是……”冯景低着头,接过了谏书。



赵煦却是摇头。



是的,朱光庭的这封谏书,是直接送到赵煦这里,而不是从两宫那边送来的。



这既是赵煦日拱一卒后得到的权利——谏官、御史,假若指明给他的上书,两宫一般都不会再过问,直接由他处置。



同时,也是赵煦肯捏着鼻子批示朱光庭的原因——他可是直接跳过了两宫,向赵煦奏报的!



哪怕只是这个原因,也不该对他有什么惩罚。



相反还得鼓励一下!



……



通见司将赵煦批示的副本,送到保慈宫的时候。



两宫也在苦恼着一个事情。



因为旱灾持续,宰执、两宫祈雨都没有效果。



于是,很多声音,都从各个角落里冒出来了。



一般的人,无论是私下议论,还是公开上书言事。



两宫也都不会放在心上。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个事情乃是一个元老捅出来的。



光禄大夫、端明殿学士范镇!



这可是四朝元老,论资历和文彦博一般无二的大臣!



当通见司送来赵煦批示的朱光庭上书,两宫看完后,就都有了想法。



“娘娘,不如去请六哥来……”向太后提议:“毕竟,范学士上书所言,涉及先帝……”



“恩!”太皇太后想了想,也点头应允。



此事,确实也只能请官家来,才能做出决断。



毕竟,事涉先帝的主张,同时牵扯了太祖、仁庙、英庙三代帝王。



于是,便命粱惟简去将赵煦请到保慈宫来。



赵煦得报的时候,诧异了一声,就问着来请他的粱惟简:“太母、母后,遇到何事了?”



“奏知大家,乃是已经致仕在家荣养的故光禄大夫、端明殿学士范镇上书……”



“上书内容,臣就不大知道……只知两宫慈圣皆为之苦恼……”



“范学士?”赵煦诧异了一下。



范镇就是那位抚养范祖禹长大的叔祖,同时也是欧阳修的密友,新唐书的作者。



赵煦即位后,曾下诏请他入京。



但他年纪太大了,家人怕他经不起车马劳顿,所以上书致仕。



于是,加端明殿学士封蜀郡公致仕。



便跟着粱惟简,到了保慈宫,给两宫请了安,赵煦就问道:“太母、母后,可是遇到了什么难办的事情?”



太皇太后命文熏娘,服侍着赵煦坐到她身边,然后将一纸上书递给赵煦:“范学士上书,言及祖宗宗庙的事情……”



“老身还有太后,皆妇孺也……这种祖宗之事,还是得官家来拿主意!”



这是自然。



此事涉及了先帝、英庙的决定。



也牵扯了太祖、仁庙在宗庙的位置。



若官家是个正常的孩子,她和向太后也就拿主意了。



可偏偏这位官家他不是正常的孩子啊!



特别是正月之后,太皇太后已经明显感觉到了,越来越多的大臣,特别是御史台的谏官,有什么劝谏的话都开始选择向福宁殿独奏,而非向她和向太后进言。



还好这个孩子孝顺,批示后的奏疏,总是记得命人拿来给她和向太后复核。



不然的话,那些谏官到底和官家说了什么?她这个太母都不会知道!



于是,太皇太后自然知道这些动向意味着什么?



群臣,皆归心矣!



要不是官家年纪太小,那些大臣恐怕会迫不及待的拥戴着他亲政了。



至于她这个太母?



不好意思,真不熟!



这自然多少让这位太皇太后,心中有些不舒服。



在不舒服的同时,她也知道,国政的事情,特别是那些和先帝有关的事情。



她必须也只能和这个孙子商量着来办了。



这既是为了高家着想,也是为了她的身后名考虑。



她这个太母,今年已经是五十有四了。



慈圣光献享寿六十有一,章献明肃也是同寿。



这意味着她大概率也是差不多的寿元。



所以,每次看到这个越来越大,也越来越自信,同时越来越聪明的孙子。



太皇太后,都是面带笑容、慈祥。



赵煦却是接过了上书,低头一看。



还真的是个很麻烦的问题呢!



范镇上书,只说了一个事情,内容也不过百来个字。



但却同时牵扯了法统、宗庙和好几代天子!



这事情很简单。



自周以来,历代王朝皆以昭穆为宗庙排序。



父为昭、子为穆,子子孙孙排序下去。



但宗庙之中,从王莽之后就只有九个位置。



所以,这样排序后,总会有人得被请出宗庙,以此保证宗庙的正常。



于是,就有‘亲尽而祧’的制度来补充。



同时,还有着‘万世不祧’的固定的祖先神位。



于大宋而言,自然是太祖、太宗,居万世不祧的位置上。



其他先祖牌位,都要依照亲近而祧的制度毁庙,迁于太庙的东西夹室。



譬如赵煦即位,便祧翼祖神庙,迁于夹室。



而范镇上书,提及的这个事情,则牵扯了从英庙即位到赵煦的父皇即位这一段时间的皇室骚操作。



起初,英庙即位,仁庙神灵入主宗庙,祧禧祖之庙。



这是正常的。



但,赵煦的父皇即位后却选择将禧祖的神位请回了宗庙,把顺祖祧了出去。



这下子就犯了一个昭穆制度的大错。



因为,按照父子昭穆,祖孙同昭的祖庙排序,正常的排序应该是这样的:



禧祖(赵眺)、顺祖(赵铤)、翼祖(赵敬)、宣祖(赵弘殷)、太祖(赵匡胤)……



于是,按照父在左,子在右的昭穆制度。



太祖皇帝的神位,在迁了顺祖,而保留了禧祖的时候,他很尴尬的出现在右边,也就是居于穆的位置,在宗庙的方位上出现在西方,而不是东方!



而太宗皇帝则出现在了不属于他的位置上——居左,位于昭位,尊于东方!



赵煦的父皇,做这样的选择很好理解。



朕是太宗子孙!



又不是太祖子孙!



把自己的祖宗,放到更好的位置上,这是人之常情。



而且,赵煦的父皇也有理由的。



自古以来三不祧——始祖、太祖、太宗。



所以,保留禧祖儿祧顺祖,合情合理!



若赵煦是上上辈子的他,估计此刻也会做出和他父皇一样的选择。



但……



他低下头去,想起了那些现代网络上的梗。



再看着范镇的上书文字。



于是,赵煦轻声道:“范学士所言,确实有理……”



“太祖自宋州有天下,祖有功而宗有德……岂能使太祖皇帝不得正位东方?”



“如今天旱,恐也与宗庙礼乐不正有关……



“不过孙臣毕竟年幼,所思所虑,难免浅薄……”赵煦笑着说道。



“不如,下都堂,请宰执们都来商议商议?”



这么大一口锅,赵煦当然不会往自己身上背了!



正好,也可以借着这个事情,分散一下朝野注意力。



免得又有类朱光庭的书呆子,胡言乱语。



注:养济院就是苏轼元祐四年在苏州创办的。



PS:北宋后期的社会福利制度,放在今天也不过时……所以,其实大多数措施,都是忽悠人的。



但,终究还是多少发挥了一点作用。



(本章完)



第三百三十三章 苏轼在登州[2/2页]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