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现代留过学_第四十七章 耆英会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七章 耆英会[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就爱电子书] http://m.9atxt.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想着这些,范祖禹就拱手说道:“相公,下官以为,若汴京所言种种皆为不虚,那就真是社稷之幸,国家之幸也!”



洛阳群贤,退居洛阳十数年,就是在等这样一个机会和可能。



官家,固执己见,已经彻底被府库里的金银铜钱,迷住了心神。



可他哪里知道,天下财富是有定数的。



不是在官府,就是在百姓。



现在,朝廷的钱多了,百姓的钱自然就少了。



百姓无钱,民生凋敝,万业萧条啊!



如此一来,官府府库里的钱再多,又有什么用?



司马光却并没有回答范祖禹,而是陷入了沉思之中。



范祖禹见着,不由得好奇起来,拱手问道:“相公,您在想什么?”



司马光眼神迷离了一下,看着在他面前,和他昔年壮年时,几乎没有太多区别的范祖禹,沉吟片刻后,悠悠说道:“老夫在想一个事情……”



“敢问相公是何事?”



司马光抬起头,看向苍穹:“如纯甫所言,立储制词之上,以皇太后权同听政,皇后权同佐理军国事……乃是宰辅御前请于春宫元良后,群臣殿上集议后奏请两宫而来……那么……”



“纯甫随我修书也有十余年了,当知道,自古以来历代女主临朝处断军国之权,皆出自于上授!”



“本朝章献明肃皇后,垂帘治国之故事,便是因真庙遗诏而来!”



“可如今,两宫垂帘听政,却是宰辅请于元春宫良后再奏于两宫所来……”



“虽并非直接由春宫元良旨意而来,可也与春宫元良脱不开干系!”



“既然如此……”



“春宫元良来日,也可以一纸诏书,收回权柄!”



范祖禹听着,不太明白,问道:“相公,这不是理所应当的吗?”



“天子若是成年,两宫自当还政天子!”



司马光闻言,笑了起来。



对范祖禹的回答很满意。



这是没有受到朝堂污染的纯正君子之言。



所以,他对范祖禹点头:“纯甫说得对!”



天子成年之后,无论是皇后还是皇太后,都将自动丧失对朝政的处断权,都应该主动归政于天子!



这不仅仅是礼法,也是制度,更是士大夫们的原则。



可是,司马光知道。



这种礼法上正确,制度上天然合理,士大夫们全体认同的东西。



在朝堂上就是另外一回事情了。



当初,章献明肃垂帘,可是连天子冠冕都穿过的。



仁庙成年后,这位皇后,无视了朝野上下要求归政的呼声。



她将权力,一直留到自己咽气的那一刻!



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就经历过章献明肃垂帘时期的朝堂。



所以,司马光记得自己父亲对章献明肃垂帘时期的评价:几与武后无异!



那么,问题来了。



假如将来皇子成年,而两宫不愿归政或者说有一位不愿归政,怎么办?



范祖禹看着司马光的神色,也终于反应过来。



在资治通鉴书局中,范祖禹负责的是唐代部分史料的整理和汇总、编辑。



他哪里会不知道,那些唐代宫廷内部的血雨腥风?



只是,范祖禹毫不担心。



“相公不必担忧!”范祖禹拱手劝道:“我朝自有法度在!”



大宋不是汉唐。



大宋文治,经历百年之后,已经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峰。



条法、例法、成法,无处不在,无所不包。



虽然有冗官之弊,却再无汉唐之乱政。



尤其是在经历了仁庙时代后,制度上已经杜绝了女主乱政的可能性。



当初,慈圣光献垂帘,就被韩忠献公率着百官,逼回了保慈宫。



士大夫们,只会认同天子秉政的合法性。



太后、皇后听政,只是事急从权的无奈之策。



只要天子表现出,他可以秉政的能力。



那么不需要天子本人开口,士大夫们就会动手,让太后、皇后归政!



司马光听着,只是笑笑。



这个后生晚辈什么都好,就是太年轻,也太天真!



两人正说着话,就有着下人来报:“相公,文太师遣人送来请帖,请您今夜至洛阳资圣禅院相会!”



一张鎏金的请帖,被这下人,呈递到司马光面前。



司马光接过请帖,打开一看。



便见着请帖上,用着‘尹叟敬拜,迂叟敬启’的文字。



他顿时就笑了起来。



尹叟就是那位已经致仕的三朝元老,太师文彦博的雅号。



而司马光自号迂叟。



将请帖收起来,司马光对范祖禹道:“看来文太师也坐不住了!”



“纯甫啊,准备一下吧,今夜随我去与诸位国家元老,文坛耆英相会!”



“自富韩公去世后,洛阳耆英,已久未聚会矣!”说着司马光就露出怀念的神色。



熙宁变法之后,朝堂上的君子正人纷纷或主动或被动的出外,然后汇聚到洛阳。



于是,在文潞公(文彦博)、富韩公(富弼)的倡导下,十二位元老大臣,在富韩公之家,置宴备酒,号为耆英盛会,时人称贤。



后来,留守北京大名府的王拱辰听说了,派人送来书信,也说要加入。



于是在文潞公的主持下,邀请了知名画家郑奂,在洛阳新建的资圣禅院内的耆英堂,绘十三元老画像,垂于堂中。



这就是名动天下的洛阳耆英会的来历。



可惜,自富韩公不幸去世后,耆英会的元老们,已经很久没有相聚了。



大家都在各玩各的了。



譬如说,司马光自己组了个率真会。



文彦博则组了个五老会玩。



留守北京大名府的王拱辰也组了个同年会游戏。



如今,时隔两年,耆英会元老再聚资圣禅院耆英堂,又是一次盛会!



……



注:春宫、青宫,都是唐宋太子宫的代称,元良:皇太子的代称。



一般大臣是不会在私下场合,直接称呼皇太子的,都会代称、指称,以示尊重。



第四十七章 耆英会[2/2页]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