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从下乡后开始的咸鱼生活_第九十一章:借粮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一章:借粮[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就爱电子书] http://m.9atxt.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并且这种高粱韩立不只一次听村民们吐槽过,那就是鼎鼎大名的“晋杂五号”。



晋杂五号是71年在这里统一要求种的高粱,当时需要二斤半高粱才能换一斤种子。



这么贵的种子村里面伺候它们的时候非常用心,耕地、除草、施肥全都是先紧着晋杂五号来。



但是长着长着就不对劲了,因为晋杂五号不到一米就开始吐穗。



就在大家有点疑惑的时候发现,晋杂五号的高粱穗特别大。



圆咕隆冬直挺挺的就像一个倒立着的油瓶子,大家以为就冲这个高粱穗它的产量也不会低。



关键是它扬花结束以后,晋杂五号的地头始终有股酒糟子味,馋得村里的酒鬼们直咽唾沫。



平时都抢着去晋杂五号地里面干活,大家一直在憧憬晋杂五号收获后的情境。



熬到秋收的时候,大家把晋杂五号收割回去。



大队进行简单的碾压脱粒就分给了村民,可是这种高粱到大家手里面的时候才感觉不对劲。



因为往年种的高粱放在碾子上碾个十几圈就把高粱米给碾出来了,可是晋杂五号的壳子怎么整也整不掉,换大碾子或者碾的时间长了它就直接碎了。



大家这时候没有办法,就拉着晋杂五号去公社用“电磨”去壳子。



钱也花了、工夫也耽误了,可是这晋杂五号的壳子就是退不干净。



回家用水冲洗不行,放在锅里面煮也不行,大家只能带着黑色的壳子一起吃。



这个晋杂五号做饭的时候特别费柴火,把它煮熟要浪费掉更多的时间。



最膈应人的是“晋杂五号”做出来的饭难吃,熬粥、水拉吧唧没米汤不黏糊。



捞干饭、渣不拉沙嚼不出饭味儿来,吃饭的时候跟嗑瓜子一样,大家都是边吃边吐皮。



一顿饭吃完,满桌子都是黑乎乎的一层高粱壳。



还有算账精细的人最后总结了一下,往年的高粱一斤能出九两米,晋杂五号只能磨出来七两。



那一年村里面的老少爷们没少骂街,总之各种难听的话都有,最后变成了一句顺口溜。



“晋杂五、晋杂五,斤两不够,难吃又难煮。”



从那一年开始,粮仓里面的晋杂五号就再也没有村民换过。



当然这也有可能是张会计去除库存的一种方法,要不然老在粮仓里面放着也不是回事。



不过老知青想要喝上大碴子粥只能等秋收以后了,要不然就自己出钱去换、去买。



这种分粮的事也就是看个新鲜,韩立看到一半的时候就回家去了。



点灯、烧火、吃饭、看书,上炕以后继续琢磨雕像的处理。



韩立这边岁月静好的时候,知青院那边又出幺蛾子了。



这次挑起的是最后来的那两批知青,因为他们的粮食根本不够吃。



大队现在还不让他们预支粮食,有钱的还好说,关键是大部分人都没钱。



他们避开老知青,还有喜欢打小报告的张三,一直跟着何米她们混的戚招娣。



剩下的聚集在在后院开着小会,那两批的男女知青差不多都到齐了。



第九十一章:借粮[2/2页]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