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明末_第三百九十二章:大幕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九十二章:大幕[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就爱电子书] http://m.9atxt.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时间。



不会因为任何事、任何人而停止不前。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时代的潮流浩浩荡荡。



崇祯十四年。



二月二十四日。



辽东大地。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蓟辽总督洪承畴会八镇总兵,十三万兵马于宁远。



八镇总兵分别为:



援剿总兵曹文诏,宁远总兵吴三桂、山海关总兵马科、密云总兵唐通。



辽东总兵刘肇基、东协总兵白广恩,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姜瓖。



与原本的历史上出现偏差的是东协总兵、援剿总兵、大同总兵的职位。



历史上,东协总兵是曹变蛟,援剿总兵则应该是白广恩。



但是因为陈望的干扰,曹文诏并没有死在湫头镇之战。



在戊寅之变之后,曹文诏向着杨嗣昌推荐了陈望和曹变蛟南下剿匪。



所以曹变蛟并没有成为东协的总兵,而是在南方追击张献忠。



曹文诏的加入,改变了八镇总兵的割据。



曹文诏原先就是援剿总兵官,白广恩自然是不可能取代曹文诏的地位。



因此白广恩也就成为了东协的总兵官。



而原本应是大同总兵的王朴。



在此前围剿李自成的成、阶之战中,被李自成击败。



使得李自成再越关山进入川北冲出重围,将追剿的明军就此远远的摔在了身后。



洪承畴大怒之下,直接夺了王朴的官职,将其一撸到底。



这位导致明军在松锦从撤退演变为溃败的无能之辈,并没有机会出现在松锦。



现在替代他的,是出身北地将门的姜瓖。



二月二十七日。



洪承畴令。



仍以吴三桂、刘肇基官兵驻于松山、杏山之内。



以其所部官兵一万五千四百出镇于前屯卫、中后所之间。



以驻防蓟州官兵一万六干仍分布于中协四路、东协建昌、冷口、两协墙路之界。



以山海关、永平抚臣朱国栋驻山海关。



以山海关总兵马科出中后所、前屯卫。



以援剿援剿总兵曹文诏,密云总兵唐通、辽东总兵王廷臣、三镇合兵,驰援松、杏。



东协总兵白广恩,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姜瓖,留守宁远,以为后援。



至此。



决定着明清两国国运的松锦之战。



就此拉开了序幕。



……



武平卫城,东城城墙之上。



陈望内穿罩甲,外着红袍,头戴毡帽,行走在城墙的马道之上。



身侧,陈功、赵怀良两人俱是罩袍束带,按刀而行。



身后,一众甲兵皆是佩刀执枪,亦步亦趋。



武平城外。



三月本是春暖花开时。



但是放眼望去,入目之处仍旧是一片萧瑟。



层层的营帐遮蔽了视野,林立的旌旗挡住了眼界。



“辽东塘报,三月三日,前锋移军至松山城附近的石门,与围城的清兵遭遇。”



“清兵事先伏击,宁远总兵吴三桂陷入重围,诸镇闻声而援救,自午时血战至黄昏日落之时。”



陈功跟随在陈望的身侧,向着陈望禀报着不久前传来的消息。



“战局僵持,清兵欲退,援剿总兵曹文诏领甲骑千余,突入清兵阵中,阵斩清军正蓝旗佐领一名,夺其将旗。”



“清兵大溃,往北败逃,战后共得首级二百六十七级,杀伤无算!”



陈功紧握着拳头,他的双目赤红,涨红了脸。



物离乡贵,人离乡贱。



广宁之败,尽失辽西,他们只能背井离乡。



自建奴崛起以来,罕有捷报通传,而今再传捷报如何不让人心神激荡。



“宁远兵伤亡千余,其余诸镇伤亡也有千余人。”



陈望凝视着手中的塘报,上面清楚的记载着战斗的经过。



战后获取的首级有将近三百级,这无疑是一场真正意义的大捷。



清军这一战的伤亡,绝对在千人之上。



战斗的经过,自然是经过了一定的粉饰,但是关键的信息却很难隐瞒。



这样规模的大战,经历重重人手,要想尽数隐瞒并不现实。



首级的数量绝无造假,这是万分确定的,而且一般明军真正斩获的首级比起塘报上报的要更多。



原因很简单,首级论报都是实打实的功绩或是白银。



一颗真夷的头颅便是五十两白银,这还是直接报给朝廷的价格。



若是私底下的买卖,各镇的将官可是愿意花费不菲的代价。



往昔还在辽东的时候,陈望就卖过几颗首级,因此得来了不少的银钱。



陈望记得,在松锦的初期,在松山的外围确实爆发过一场激战。



锦州有警,洪承畴命吴三桂与刘肇基两人领兵赴松山为声援。



吴三桂进兵至松山与杏山之间时,与大股清军遭遇,陷入重围。



最后是刘肇基领兵拼死相救,损失士卒多达千人,才将其救出。



清军眼见未能歼灭吴三桂所部,随后便撤离了区域,重新收缩防线。



但是眼下的情形,却是和历史上发生了极大的出入。



这一次的交锋,竟然是以明军的大胜作为收尾。



陈望眉头微蹙,不知道为什么,他感觉这一次松锦之战的结局开始有些扑朔迷离。



九边明军的战力其实不差,只是长期处于武备、缺饷缺乏的情况。



若是将校敢战,督抚坚决,也敢与建奴一较高低。



这一点,在历史上的遵永之战,还有贾庄之战,以及松锦之时体现了出来。



松锦前期,洪承畴率六万援军至松山,清军由济尔哈朗统领迎战明军于松山西北。



但最终的结果是,清军战败,两红旗、镶蓝旗三旗驻营之地甚至为明军所夺。



松锦的前哨战,乳峰山之战。



清军排下重兵固守乳峰山,明军仰面攻山。



初战清兵失利,几至溃败。



而后数战,也都以清兵失败告终。



这样的情况,直至八月,黄台吉带病一路从沈阳急援锦州,接过了指挥权之后。



松锦的情况才发生逆转。



《左传》有一篇故事,名为曹刿论战。



其中有一句话,说明了战争之中很重要的一点。



夫战,勇气也。



明军之所以屡屡败于清军之手,原因有很多。



但是一直以来最为重要的因素,还是因为缺乏对抗清军的勇气。



自建奴崛起以来,后金立国,再到改为清国。



大规模的交锋之中,明军几乎从未取胜。



全辽几乎处于尽丧的状态。



建奴数次入关,遍揉京畿,大肆掠夺。



甚至传出了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的流言。



这一传闻,更是加剧了军中和民间的恐慌。



在地方上,女真兵被形容的青面獠牙,力大无穷,更贴近于妖怪,而不是人类。



第三百九十二章:大幕[1/2页]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