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明从萨尔浒开始_第609章 刘堪观政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09章 刘堪观政[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就爱电子书] http://m.9atxt.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卢象升钱谦益康光绪等人以为,前明国小势微,与宋不相上下,根本不足以与大齐媲美。



当初朱元璋攻下元大都后,就有意迁都,洪武后期,朱标多次四处巡查,为的就是在北方寻找一处城市作为大明新都城,朱允炆继位后,这事儿最后让他叔叔朱棣做了。



靖难之役,朱棣不仅夺取了他侄儿的皇位,也把他老爹朱元璋辛苦经营的北境防御体系彻底摧毁,原先为大明开疆拓土的秦王、晋王、燕王、代王、肃王等塞王,或被削去兵权,或被移镇内地。至此,终明一代,北方都城一直处于敌人威胁之下,不是让蒙古兵围就是让女真人围,所谓“天子守国门”,其实也是种无奈的说法······



如今北边许多大城都已荒废了,除了南京,也没有更合适的地方作为都城。



权宜之计,只有先定都南京。



八九月间,南京城中,几乎所有的南明官员都投降了,《明史》中对此有以下记载:



国破,(高)倬投缳死。



六月,南都破,百官皆好降。



当然,值此以齐代明之际,要说所有人都投降了大齐,显然也是不准确的,至少有六人选择为大明殉节。



这六人和南京国子监监生吴可箕相同,殉节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亡国的痛惜。



吴可箕在南京关帝庙自缢而亡,留下一首诗:



蹇遇逃君臣,



临危犹保身。



操心死国难,



耻服北夷人。



广德元年夏秋之际,南京官员们成群结队前往武定皇帝大营,向齐军投降。



南明户部郎中刘成治对他夫人悲叹道:



“国家养士三百年,岂遂无一忠义,以报累朝恩?”



说完他也在家中自缢。



礼部官员黄端伯则选择了一种更为激烈的方式对抗大齐。



黄端伯是姜曰广的学生,他不仅拒绝逃亡广东——在那里,南明忠臣们扶立起一位年仅二十的桂王朱由榔为帝,继续与大齐为敌——而且,在广德皇帝召见他时,他竟然怀揣匕首行刺···



后世历史学家们,对那些在南京陷落之后继续反击大齐的南明忠臣们进行了赞颂,如朱继祚,他率残明势力在兴化,继续负隅顽抗,被杀;蒋若来,他率领民众在崇明岛截杀齐国往来官吏,并试图将这座后来大齐最繁华的海岛,打造成反齐复明分子的海上基地;再如郭维经,他本是朱常灜的户部尚书,在南京沦陷前逃往江西,后来死于临川保卫战····



类似这样的南明忠臣比比皆是,当然,投降大齐以换取身家性命富贵前程的人更多。



刘招孙三令五申,下令齐国官吏对投降明臣一视同仁不得加以蔑视,甚至特意在内阁八人组中增加了两个南明降臣,作为平衡。



尽管如此,齐国旧臣私底下对那些贪生怕死改换门庭的明人,表现出了相当的蔑视。



太上皇最不愿见到的南北朝臣之争,不可避免要出现了。



无论如何,刘招孙和他的大齐,终于胜利了,太上皇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成为主宰六千至八千万庞大帝国的统治者。



虽然江南暗流涌动,虽然广东广西福建等地还有残明势力反扑,但无论如何,齐国的崛起,已经无可抵挡。



广德皇帝刘堪被太上皇安排留在南京城,表面是为镇守江南,其实是要十六岁的刘堪在南直隶观政。



“堪儿,你在沈阳时,诵读经典,熟悉《帝王图鉴》,书上的东西不能全信,现在,我让你在南京,接见这些降臣,让你看一看读书人的真面目,让你知道,什么是人心,什么是王道。”



刘招孙不厌其烦的灌输自己的帝王心术,对于刘堪,他始终有种复杂的情感。



当初因为自己过于自信,不听袁崇焕规劝,皇后张嫣被毒害。



他一直不能原谅自己,为了弥补,他早早将刘堪封为太子,早早举行禅位大典,将帝位让给这个儿子。



可是,刘堪真的会领情吗?



这个孩子一直若即若离。



“父皇,昨日刺杀我的那个明臣,当如何处置?”



乐文



第609章 刘堪观政[2/2页]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